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极为丰富,这些称谓源于经典文献和传统文化,体现了古人对人生各阶段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诗意表达。以下是常见的年龄称谓及其背后的含义与出处:
婴幼儿阶段
1. 襁褓
年龄:0-1岁
释义: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如同被布带紧紧包裹。
出处:《列子天瑞》中提到“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
2. 孩提
年龄:2-3岁
释义:幼儿开始学步、嬉笑,仍需提抱。
出处:《孟子尽心上》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童年阶段
3. 总角
年龄:8-14岁
释义:儿童将头发扎成两个发髻,形似牛角。
出处:《诗经齐风甫田》中有“总角丱兮”的描述。
4. 黄口
年龄:10岁以下
释义:比喻年幼无知,如同雏鸟口黄。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提到“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青少年阶段
5. 豆蔻
年龄:女子13-14岁
释义:喻少女青春初绽,如豆蔻花含苞待放。
出处:杜牧《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6. 及笄(j)
年龄:女子15岁
释义:女子成年,可以盘发插笄,表示可以许嫁。
出处:《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 志学
年龄:15岁
释义:男子立志求学的年龄。
出处:《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阶段
8. 弱冠
年龄:男子20岁
释义:行冠礼,戴冠表示成年,但身体尚未强壮。故称之为“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