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段有着丰富且充满文化韵味的称谓,以下是常见的年龄称谓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的整理:
一、婴幼阶段:
1. 初度:新生儿刚出生的时候,源自《离骚》。
2.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这个词来自《列子》。
3. 孩提:指两到三岁的儿童,有孟子中的记载。
4. 垂髫:指三到八岁的儿童,形容儿童垂发不束的样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5. 始龀(chèn):七到八岁的儿童,此时乳牙开始脱落,据《说文》记载。
二、少年阶段:
1. 总角:指八到十四岁的少年,头发扎成双髻,源自《诗经》。
2. 九龄:九岁的少年,常用来形容早慧的孩子。出自《礼记》。
3. 幼学:十岁的少年,在古代代表着初步接受教育的年龄。《礼记》中有记载。
三、青少年阶段:
1. 豆蔻:指十三岁的女子,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杜牧的《赠别》。
2. 舞勺:十三到十五岁的男子开始学习文舞,《礼记》中有详细记载。
3. 及笄(jī):十五岁的女子举行成年礼,标志着女子的成年,发簪是成年的象征,《礼记》有述。
4. 志学:十五岁的男子,代表着开始有志于学的年纪,《论语》中有记载。而舞象则是指十五到二十岁的男子开始学习武艺,《礼记》中提到。
四、青年至中年阶段:对于女子十六岁被称为瓜字初圆之期,“瓜”字拆解寓意年轻女子二八芳华;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之为桃李年华或花信年华分别代表青春与花期之盛。对于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代表着成年礼的重要阶段;而立之年则是指三十岁男子已成熟稳重正如孔子所言“三十而立”。对于女子三十岁后称之为半老徐娘源自南朝徐妃的故事。其他称谓如不惑知命等则代表了中老年阶段的年龄称谓和人生哲理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谓多源自儒家经典诗词典故及礼仪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仪式化认知部分称谓融合了民俗文化需注意区分历史典籍与后世衍生用法。以下便不再一一列举中老年阶段及其他称谓的具体内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