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老老人”,听起来指的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联想到我们常常用来描述年龄阶段的词语,比如“老中青”,我们可以将60到70岁的老人称为“青老人”,将70到80岁的老人称为“中老人”。那么相应地,8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被称为“老老人”。简化一些,我们也可以把60到80岁的老人统称为“新老人”,这样8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被称为“老老人”。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老人的称呼又是怎样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年龄分段和命名方式开始探讨。
对于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来说,“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左传。其中,《礼记》中的一篇对古人不同年龄段有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如果我们把古代和现代的称谓对比,现在的“老老人”就是古代的“耄人”。如果把现代的“青老人”对应到古代则是“耆人”,“中老人”在古代则被称为普通的“老人”。这样看来,我们常说的现代“老人”,在古代其实指的是七十岁以上的人。
对于现在流行的“老老人”这个词,可以理解为比“老人”(七十岁以上)更老的人,也就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相比之下,虽然古代的称呼如“耄人”非常古老,但已经让现代人难以理解。这也反映了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那些声称古人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祖先的平均年龄真的如此,那么孔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就不会创造如此细致的年龄划分体系了。实际上,孔老夫子本人就活了7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