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算子,是古代人们用于计数、列式和运算的重要工具,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比算盘的出现还要早。算字在古文中作“筭”,从字形上看,仿佛是在描绘小竹棍的模样,而实物则类似于我们常见的不起眼的小棍儿、竹签。尽管它们看似简单,但在辉煌灿烂的古代数学史上,算筹的价值却熠熠生辉。
实际上,“数”的概念产生得非常早。据学者唐兰的研究,早在仰韶时期的骨契上,就已经出现了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很可能是当时人们计数方式的模仿。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发现了具有计数功能的刻画和彩绘符号。到了商周时期,巫术占卜时手持的“策”便是算筹的雏形,而“八卦”则是通过算筹排列而成。可以说,从萌芽伊始,算筹就兼具了占卜和计数的功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战国、秦汉时期的算筹实物陆续现身,让我们得以一窥算筹的真容。这些算筹一般是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数由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它们的长度一般在13厘米左右,直径约0.2厘米。随着运算的日益复杂,算筹的形制也逐渐演变,由长变短,截面从单一的圆形变成方形、三角形等。
在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文物中,就包括了这种堪称“初代计算器”的战国时期的算筹。其中,中山成公的墓出土的一捆骨算筹便是其代表。这捆算筹共有45根细长的圆棍儿,淡为主,少数发白或呈淡青色。人们将算筹备好,甚至配有专门的“算袋子”,可以系在腰间,方便随身携带。
算筹作为我国的最初计算工具,直至明代中晚期才被算盘所取代。由此发展起来的筹算数学并未消失。随着人们对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筹算数学催生了高速计算器,推动了数学计算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作者为赵小姣,河北博物院工作人员。文章内容基于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的采访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