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是哪首古诗

粒粒皆辛苦是哪首古诗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不铺张浪费。他们还会生动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让我们深刻体会粮食的珍贵。一提到珍惜粮食,很多人都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也就是广为人知的《锄禾》。

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甚至成为许多小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唐诗之一。

李绅的生平经历丰富。在他年幼时,家境一般,父亲早逝,他在母亲的抚养和教导下,到无锡惠山寺读书。青年时期的李绅游历四方,当他亲眼目睹田间老农辛勤劳作时,内心深受触动,于是创作了这首《悯农》。

据说,后来李绅飞黄腾达,成为后,生活变得豪华铺张。刘禹锡对他家中一名才艺出众的歌姬颇为欣赏,为此写下了《赠李司空》一诗。这也是成语“司空见惯”的来历。

关于李绅的生平,很多朋友可能不太了解。更令人惊讶的是,《悯农》这首诗可能在后世被篡改过。在河北邯郸博物馆珍藏的宋代文物——名为《白地诗文腰形枕》上,就写有《悯农》一诗。

这一版的诗句为:“锄禾日卓午,汗滴田中土。思量盘间食,立立皆辛苦”。有学者认为这个版本更贴近李绅的心境,表述更为平实。但在传承过程中,古诗往往经过删改、修订。不只是《悯农》,像李白的《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崔颢的《黄鹤楼》等诗作在传抄过程中也都有类似的改动。

由于传抄过程中的记忆偏差、口语化及笔误,古诗的流传往往会产生变化。而这件文物上的《悯农》并未在其他史籍中有所记载,因此无法确定它是否为原版。

这件文物的书法水平展现出底层民众的审美和认知。虽然其书法水平不高,但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与唐宋书法的严谨工致、精到多变相比,它代表了当时普通人对书法的理解和表达。整体立体感强,动势丰富,别有一番韵味。


粒粒皆辛苦是哪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