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是什么

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是什么

立秋将至,尽管三伏天尚未结束,但秋的脚步已悄然临近。对于传统的立秋节气,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和谚语。而今年的立秋,更因为独特的“母秋”身份引发了广泛关注。

立秋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交替,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民俗印记。全国各地至今仍保留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那么,何为“母秋”呢?

在南京等地区的民间传说中,立秋被分为“公秋”和“母秋”。这种分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明确的划分依据。一种说法是按照立秋的准确时间,白天为阳,立秋在白天则为公立秋,夜晚为阴,立秋在晚上则为母秋。今年立秋的时间恰在晚上,因此被称之为“母秋”。另一种说法则是依据农历立秋的月份来判断,农历七月立秋则被认为是晚立秋。根据民谚,“晚立秋热死牛”,意味着立秋后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

在立秋的养生民俗中,“啃秋”尤为有趣。与立春时的“咬春”类似,“啃秋”主要啃的是秋季新收的瓜果,其中西瓜最为出名。在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立秋前一天吃西瓜可以预防秋痱子,迎接秋天的到来。不仅如此,西瓜皮还有很好的养生功效。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已将西瓜皮称为“西瓜翠衣”。

随着立秋的到来,我们也要开始注意身体的调养。虽然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但专家提醒,贴秋膘并人适合。特别是脾虚、胃火旺盛以及老年人和儿童,在进补前需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进补的技巧。

对于脾虚的人,建议先食用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饼、芡实、山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胃火旺盛的人则应注意清胃中之火,适量摄入苦瓜、黄瓜、冬瓜等。老年人和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适量吃点山楂等消食、健脾的食物。

立秋是一个充满民俗气息的节气,也是一个需要关注身体健康的时刻。在享受美食的更要关注身体的状况,科学进补,迎接秋天的到来。


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