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从乡亲们的谈论中听到了这样一说法:“闰月碰上双春年,清明上坟不吉利”。这一说法在乡间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我们农民朋友们非常注重传统习俗,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下闰月双春年的由来。
①闰月是为了调整农历和阳历的时间差而设置的。因为农历一年比阳历少11天,所以每三年就会相差一个月的时间。为了保持节气的准确性,就会在某些年份增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今年的闰月是六月。对于双春年,指的是在一个年份现了两次立春节气。这是因为阳历和农历的天数不同,有时候会在年初和年末各有一个立春,所以就形成了双春年。这种现象既不严重也不罕见,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种调整方式。
那么,乡亲们的忌讳真的靠谱吗?
①老一辈人非常重视地气的稳定。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他们对闰月有着特殊的重视,担心误了农时。比如“闰月不动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耽误种植时节,但是这一说法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被误解为“闰月不动坟”。而现代的我们通过手机就能知道天气情况,这些老理自然逐渐过时了。
对于“闰月双春年,清明上坟不吉利”的说法,我咨询了县文化馆的专家。在查阅资料后,我发现《老黄历》、《农家历》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而《礼记》中提到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强调的是心诚最重要,和日期无关。
关于新时代的上坟习俗,我有三个观点:
①清明祭祖是对先人的怀念,孝心比黄历重要。现在一些人以讹传讹,导致民间文化传承出现偏差。比如期间,许多人选择在村口烧纸遥祭,也平安无事。
②现在各地都在倡导文明祭扫,形成新的风尚。比如用鲜花祭奠先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用手机视频扫墓,这都是很好的方式。
③老话传承了千百年,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他们当初的不解之谜。现在科技发达,我们有了更准确的天气预报和农业技术,自然不再受闰月的影响。所以清明节该上坟就上坟,用心祭拜比什么都重要。清明节本来就是古人为了祭奠先祖而设立的节日,如果非要讲究的话,不如做好文明祭扫,注意防火和节约资源,让祭拜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