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语言自诞生以来从未真正实现过统一。尽管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但他并未对语音做出硬性规定。实际上,秦始皇的做法相当明智:他统一了文字,便于统一和治理;他保留了各地的方言和发音,尊重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地方的稳定。
我国的语言一直是由统一的文字与各地不同的方言发音组合而成。可以说,在我们,所有的语言其实都是以方言的形式存在,从未有过真正统一的官方语言。
早在周朝时期,河洛语被定为官方雅言,主要用于书籍和交流。孔子在教学时使用的也是这种河洛雅言,而民间交流则依然使用方言。
到了明朝,朱元璋选定南京音为官方雅言,对当时的语言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的胶东方言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明朝时期的江淮用词。关于是江淮移民影响了胶东,还是胶东方言本身就如此,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因为江淮和胶东都是北方话保存较好的地区。
后,我国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基准推广普通话。
但需要强调的是,滦平县只是普通话语音的采样地,并非所有词汇发音的标准。实际上,滦平县是音韵的标准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语调起伏的参考。至于具体某个词应该发什么音,并不完全以滦平为准,很多发音是混合而来的。
普通话的词汇来源广泛,包含了各种方言词汇。例如,“龟兹”读作qi‘c,“大月氏”读作d ru zh,这些都是方言发音。
对于诸如“斜”字之类的发音争议,其实没有必要过于纠结。无论读xi还是xi,其含义都是“不正”。古代从斗形里舀液体,必须倾斜坛子,所以“斜”字由此而来。
我国方言众多,不可能将所有方言发音都纳入普通话体系,那样会造成混乱。在含义相同的情况下,无需将方言发音全部纳入普通话。
例如,“说”字有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含义。读作shu时是指正式的表达方式;读shu时包含用语言或物质劝说对方改变主意的含义;读yu时则通“悦”。“游说”读作yu shu是正确的,不可以改成yu shu。
对于“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字,应读j,表示一人一马的意思,而不是q。
至于“羽扇纶巾”中的“纶”,其正确读音为gun,专指下垂的头巾。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含义,而非因方言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