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仔细研究成都城区的地图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都二环城区内,特别是内环城区内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大多呈现斜向。例如东边的东大街、蜀都大道、武城大街-玉双路以及新华大道这四条主要街道,它们都是斜着平行排列的。同样的布局也出现在西边,还有连长顺街两侧的小街巷也不例外。
这种独特的街道布局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成都城区的街道会是这样的斜向布局呢?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
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的刘聪对此也充满疑惑。他使用专业工具测试了主要街道,发现它们的偏斜角度大致为横向东偏南28左右。更令人惊讶的是,遗址中的大型建筑也遵循了这种角度。这种特定的角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事实上,这种斜向布局并非现代才有,而是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杜宇王朝时期。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商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遗址,以及大型排房建筑,这些都表明成都早在那个时代就已是一座大型城邑。城市的中心地带位于西门、十二桥到成都中医大学一带,形成半月形布局。
十二桥遗址和遗址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显示,房屋布局有一定的方向性。具体来说,房屋遗址的方向大多为西北至东南斜向。这种斜向布局在兰苑小区、芙蓉苑小区以及三合花园等区域都有明显的体现。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指出,成都的这种街道斜向布局并非偶然,而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他解释说,由于成都的地质特征,很多地方土壤松动,无法按照传统的方正规划来修建城市。古人选择了较好的地基来修建房屋,形成了不方不正、不南不北的形状,类似于龟的形状,这就是“龟城”别称的由来。
袁庭栋还提到,城中的街道除了少数新修的是直线外,大部分街道都是斜线。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都保持着明显的30左右的偏角。他认为这种布局是古蜀先民的智慧结晶,他们在从岷山迁移到成都平原的过程中,出于对祖先的怀念和适应风向的考虑,有意将城市街道建为斜向布局。
成都城区的斜向街道布局是一种古老而富有智慧的规划结果,既适应了成都的地质特征,也体现了古蜀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这种现象背后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