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6月1日起,《湿地保》正式在我国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人类从逐水草而居到建立城市,始终离不开湿地的滋养。那么,历史上的湿地开发与保护是怎样的呢?它又与人的心灵有着怎样的联系?作为居住在上海这座“滩涂上的城市”的居民,我们又该如何与湿地相伴呢?
湿地保护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舜帝时期就已出现。湿地,即湿润之地,古人称之为沼泽,其范畴广泛,包括江河、湖泊、溪流、滩涂、水稻田、沿海浅滩等。作为地球上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系统,湿地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既是生物的天堂,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新石器时始,人类就有在江河流域定居的习惯。大约7000年前,人类开始在湿地种植水稻,逐渐积累对湿地的认识。到大约4000年前,广富林先民已经对湿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当成熟。他们不仅将湿地植物作为食用、用、饲用,还将其作为建筑和日常用品的材料。他们还进行了湿地农业、水产捕捞和早期水产养殖、水上交通、建造水利设施等湿地的开发活动。
为了保持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对湿地进行管理和保护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在舜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环保部门,其中设有专门保护和治理山林川泽的。随着人类活动和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湿地面积不断缩减,物种生存面临危机。以江汉—云梦湿地为例,曾经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云梦泽如今物种数量大幅下降。
除了重要的生态价值外,湿地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字中,与水相关的部首数量最多。在文学作品中,湿地及其相关的草木都成了传情达意的选择。例如,《诗经》和《楚辞》中就有许多描绘湿地的诗句。与湿地意象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通过不断琢磨水的品质与特性,的先哲们提出了“上善若水”、“知者乐水”等观念。水的意象成为人类心灵深处的重要印记。
作为一座湿地城市,上海拥有广阔的湿地资源。其中,青西郊野公园、崇明东滩和上海的水乡圩田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类湿地景观。在欣赏湿地时,我们可以从观察湿地中的动植物开始。专业团队的引导与助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相关书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湿地美景。
《湿地保》的实施为我们保护湿地提供了法律保障。作为居住在上海这座“滩涂上的城市”的居民,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湿地资源,与湿地为友、为邻,共同守护这片美好的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