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理构造是如何形成的

层理构造是如何形成的

近期,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肖龙教授领导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MSCam)所获取的科学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综合分析,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这一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一片广阔的海洋。

虽然如今的火星环境寒冷干燥,缺乏流水与生命痕迹,但是其数十亿年前的环境可能截然不同。早期的火星存在大量液态水这一事实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基于地貌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提出了古海洋的假说,认为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火星曾存在过一个独特的海洋沉积地质单元——北方荒原组(VBF)。由于缺乏实际的原位探测数据支持,关于火星北部平原是否存在过海洋的问题一直饱受争议。

幸运的是,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任务中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在2021年着陆于火星北部平原东部的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这一位置恰好接近前人提出的古海岸线的北方荒原组。这一重大事件为我们验证火星是否存在古海洋沉积提供了关键的机会。

自着陆以来,“祝融号”火星车一直在向南驶向潜在的海岸线区域,并对沿途的北方荒原组地层进行细致观测。肖龙教授介绍到,通过详细分析火星车所携带的相机传回的图像,他们发现这些的岩石具有特殊的层理构造,与火星表面常见的火山岩和由风沙沉积形成的层理构造存在显著区别。这些层理特征显示出的双向水流特点与地球滨—浅海环境中的低能潮汐流特征相吻合。

基于这些重要的发现,肖龙教授团队进一步对祝融号巡视区域内的石块表面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将此地质单元命名为“祝融段”。研究结果显示,段内的岩石通常呈现出透镜状的交错层理组构,以多种小型交错层理为主,伴随一些特定的沉积构造。这些特征指向了一种古水流环境,指示了潮汐作用的可能性。所观察到的层理构造的特征还提供了证据表明这些沉积物是由流水沉积而非风成沉积形成。

这一研究为火星北部平原古海洋的存在提供了迄今为止最直接的原位探测证据。肖龙教授表示,“祝融号”着陆点的选择意义重大,观察到的沉积构造可能形成于北部平原古海洋的海退过程中。这一重要发现为理解火星的历史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祝融号”对该区域的进一步探测和采样返回任务将有望加深我们对火星宜居性和生命痕迹保存的认识。

来源:国际在线新闻。


层理构造是如何形成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