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次启动待机电流问题:初次启动电流高达4uA,对于功耗的要求我们需要慎重对待。经过详细的排查,我们发现是由于使用了LC6000充电芯片导致的较大待机电流。经过测试与成本考量,我们决定采用SE9016方案作为最佳解决方案。
二、关于设备死机问题:我们了解到任何设备和系统都可能存在死机现象,因此硬件复位是必要的。我们的硬件开发工程师设计了一款充电复位电路,初步测试在原FPC上添加该电路效果良好。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R21的缺失和D7的存在导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整并改进了电路设计。
三、电池电量检测功能调整:由于CC2640的BATMON检测误差较大,我们的硬件工程师重新设计了电池电量检测电路。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该模块加入导致功耗增加至230uA,超过了设备要求的低功耗标准。经过一系列排查,我们发现问题出在电路中的三极管Q5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调整了R19的阻值,以减小ic并增加ib的饱和状态,从而降低功耗。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天线阻抗匹配的创新尝试:在进行三次天线阻抗匹配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匹配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对FPC天线进行匹配,借助生产用硅胶皮模拟实际场景进行匹配测试。这种方法在实际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使得天线距离也表现良好。这种创新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五、热敏电阻的防护措施改进:由于产品结构的限制,我们采取了其他方式来减少热敏电阻的断裂问题。在热敏电阻的焊接处附近绕一圆圈,以将直接拉拽的作用力分散到其他点。经过初步测试,这种方法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六、底座待机电流问题解析:最初的设计中,我们将锂电池的电量采集连接到ESP32模组上,导致待机电流较高和可能的模组损坏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调整了电路设计,通过三极管Q5和PMOS管Q2控制其通断。虽然导通时电压略高于3.6V,但我们可以控制固件上的电量采集短暂导通,避免对模组产生长时间的过压影响。
七、设备“类死机”现象解决:在高频率上下电的情况下,设备出现了“类死机”现象。经过排查发现是三极管Q5及其周围的电阻R37和R17导致的问题。我们将R17的阻值适当减小,以降低分压并恢复Q5的正常通断功能,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解决方案是由我们的硬件专家提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