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21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古代,百姓以四个关键节气作为四季的起点:春天的立春标志着万物复苏,夏天的立夏宣告盛夏启幕,秋天的立秋带来凉爽的微风,冬天的立冬则预示着寒冷的到来。这样的划分方式,就像是给四季设置了一个门槛,农耕文化便依据这样的季节变化来安排播种和收割。

现代气象观测更注重实际温度。只有当某个地区的连续五天平均气温超过22℃时,才会被认定为正式进入夏季。这种方式就像给季节装上了温度计。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季节交替时间并不相同,南方地区往往比北方提前半个月迎来盛夏。

进入夏天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便是三伏天的起始和今年的天气情况。所谓的入伏,就是进入三伏天的意思。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总时长为30至40天不等。古人根据天文观察,以干支纪年法推算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伏天的开始。按照民间流传的口诀,今年的夏至时节是6月21日,入伏时间则是在7月20日。

那么,今年的三伏天会不会很热呢?这要看是“晚入伏”还是“早入伏”。老一辈人总结出的经验是,五月早伏凉飕飕,六月晚伏汗直流。今年是农历六月二十六入伏,属于“晚入伏”。按照老话说,这种年份可能会前旱后涝,暑气绵长。

人们还关心秋老虎的凶猛程度。秋老虎是指立秋后的炎热天气,它的凶猛程度取决于末伏和立秋的相遇方式。若是末伏晚于立秋,称为“秋包伏”,若是同日而遇则是“伏包秋”。今年末伏是在立秋之后姗姗来迟,属于“秋包伏”,老人们说“秋包伏,汗如注”,意味着暑气难消,需要做好持久防暑的准备。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今年夏天有两个农历六月,全年长达384天。这种历法调整是由于月亮圆缺周期与太阳运行周期的差异,古人通过设置闰月来平衡两者。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闰六月,地生烟”,这样的年份夏天会被拉长,热浪也会更显威势。

综合以上传统经验来看,今年夏天可能会面临多重考验。这些天气谚语更多是古人对气候规律的归纳总结,在现代气象观测技术支持下,我们既要尊重传统智慧,也要关注实时天气预报。建议大家在可能格外炎热的夏季提前做好防暑准备,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最后送大家一句八字真言:心静身勤,安然度夏。

本文中的信息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记得点赞关注,感谢阅读。


21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