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古话流传甚广:“百善孝为先,淫为源”。这句话字面上意思明确,无需过多解释。尽管孝道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付诸行动的人却并不多。我们常常在亲人离世后才恍然大悟,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和表达我们的爱。
“等到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父母却已不在人间”,这样的遗憾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行孝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切实付诸实践的行动。
多年前,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风靡大江南北,歌词中道出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父母终有离开我们的一天。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敬和思念,古人留下了一些重要的祭祀节日,如中秋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等。
中元节即将到来,这是一个充满文化传承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放河灯、祀、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关于这个节日,有一句俗语需要注意:“上坟不带四果,寿桃不上供桌”。这意味着在上坟祭祖时,有四种水果是不能带的,而寿桃更是不能放在贡桌上。
那么,这“四果”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经过查阅资料、咨询长辈和与农村长者的探讨,我们发现这“四果”并不是指具体的四种水果,而是指四种情况。
第一种“果子”是指已逝之人生前不喜欢的水果。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只有至亲之人才会知道坟堆里面的人不喜欢什么水果。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其生前不喜欢的水果自然不能出现在祭祀的供桌上。
第二种“果子”指的是有吉利谐音的水果,如梨子。梨虽然是一种清甜爽脆的水果,但因其谐音“离”,寓意为离开、分离,所以在祭祀时不能作为供果。
第三种“果子”指的是石榴之类多籽的水果。这类水果在世时被视为多子多孙、儿孙满堂的寓意,但在祭祀逝者时,却可能被视为不吉之物。
最后一种“果子”指的是葡萄这类一串一串的水果,因为它们被赋予了“串走”的寓意,不适合用于祭祀。
至于“寿桃不上供桌”,则是因在古人认知中,桃子与仙界有联系,寓意长寿。但用于祭祀逝者则显得不合适,因此寿桃不能放在供桌上。
在中元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我们应该尊重这些讲究,不仅是对古人的尊敬,更是对逝者的尊敬。我们也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理性看待这些老话和俗语。农历七月十五即将到来,我们在祭祀的时候应该了解并遵循这些传统习俗中的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