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柱的表面积》课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过程,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学习能力。
3. 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学习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以及宽(或高)与圆柱高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圆柱模型、圆柱形纸筒、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展示工厂制作圆柱形纸筒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如:“纸筒包括哪几部分?”“做一个圆柱形纸筒需要多少纸板?”等。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2. 积极探索,引发猜想
观察圆柱模型,理解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两个大小相等的底面和一个侧面。
猜测侧面积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认识到与高度、底面直径或半径有关。
通过展开圆柱侧面,验证猜想,理解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其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 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验证侧面积的求法,总结圆柱侧面积的公式:S侧=Ch(C为底面周长,h为高)。
引出圆柱表面积的公式:S表=S侧+2S圆(两个底面积加侧面积)。
4. 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利用公式解决基本的圆柱表面积计算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如制作圆柱形纸筒需要的纸板量,引导学生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使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5. 回顾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方法和感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我反思和全面概括的能力。
六、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猜想、操作、讨论等活动,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学习能力,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