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女士突然意识到,这些账号都是用她已不再使用的“旧手机号码”注册的。她发现那个已停机的手机号码已经超过两年未被使用,却依然有他人能通过它盗取她的个人信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那么,我们废弃的电话号码究竟去了哪里呢?实际上,大部分的“旧手机号码”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被重新启用。
据统计,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总用户数已经超过13亿人,仅去年就新增了9200多万用户。由于每个运营商拥有的号段数量是固定的,如移动的139、188、13开头的号段,联通的186、130等,电信的180、133等,尽管有新号段上线,但号码资源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按照我国电信服务规范,当电话号码在冻结90日后,该号码可以被重新启用。也就是说,如果手机号码超过3个月不被使用或缴费,它将被自动注销。注销后的三到六个月后,号码将被重新释放并投入市场供新用户使用。
“旧手机号码”有了新的主人。为了网络的安全和推动实名制,许多互联网公司在用户注册时都要求绑定手机号。大部分APP并没有为用户提供实用的账号解绑或注销途径,这反而增加了用户的隐私风险。特别是在大数据蓬展的今天,许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用户资料的共享。只要用户在一个平台上成功登录,他们就可以访问其他关联平台的数据。这使得个人信息的风险大大增加。
相信许多人遇到过这样的困境:要更换或解除绑定的手机号码,需要输入原手机号的短信验证码。如果原手机号已经注销,那么去哪里找验证码呢?这使得账号解绑成为一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只能考虑注销账号。许多APP并没有提供注销服务,或者将注销选项隐藏得非常深。更有甚者,即使用户成功注销了本平台的账号,他们仍然无法注销其他相关应用中的账号。
如果用户的APP账号和手机号没有成功解除绑定,就会出现像刘女士遇到的那样安全问题。目前,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在研究如何处理由“旧手机号”引发的隐私风险。在解决方案之前,用户在更换手机号后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1.及时解绑手机号码。在注销原手机号之前,要检查常用的APP账号,并确保相关联的应用和数据已同步注销或删除。
2.保留账号信息。注销原手机号后,如果仍有未解绑的账号,可以利用各平台的人工客服或申诉功能来更换绑定的手机号。
3.限制隐私范围。尽量避免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谨慎使用关联账户功能,以减少个人信息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