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文活动:人工养殖石蛙的新热点与农民增收的机遇
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人工养殖石蛙不仅成为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龙泉市道太乡安平村,石蛙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热点。
张羽一家是该村最早的一批石蛙养殖户,已有九年的养殖经验。他们对石蛙的习性和养殖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走进他们的养殖基地,我们看到在绿之源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张羽正在蝌蚪池边观察小蝌蚪的生长情况。
这个蝌蚪池建于2012年,占地260平方米,被划分为33个6平方米的小池。目前,池内饲养着6万多只小蝌蚪,它们已经孵化出五个多月,许多正进入阶段。张羽介绍,石蛙是两栖动物,它们的生存空间需要一半是水,一半是陆地。小池被设计成斜坡形状,每个池子都配备进水和排水设施,确保池水活鲜。
除了特定的池子设计,小蝌蚪的成长还有其特殊的需求。刚孵化出来时,每个6平方米的小池可以饲养三、四千只小蝌蚪,但随着它们进入阶段,数量需要减少。日常饲养过程中,蝌蚪主要以米饭和蔬菜为食。当它们成长为成蛙后,则需要黄粉虫作为食物。每年夏季,基地的成蛙每天都能吃掉180多斤的黄粉虫。到了冬季,石蛙会进入冬眠期,依靠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活动。刚的幼蛙体型小、抵抗力弱,需要特别的照顾。
野生石蛙通常生活在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瀑布附近的石洞,对生活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人工养殖石蛙时,建池需要尽可能符合蛙类的生活习性,提供水、陆地、石穴、食物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方便饲养管理。
张羽强调:“我们这里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夏天,每周都需要更换一次池水,并做好消毒工作。”为了避免水体污染,基地还建立了尾水养殖项目,让养殖池的水得到再次利用,实现了全生态养殖。
近年来,合作社根据石蛙的习性和养殖需求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在养殖过程中,张羽发现石蛙的皮肤颜色会出现深浅不同的变化。深色石蛙的价格往往更高。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发现石蛙皮肤颜色的深浅与环境有关。当改变池塘的遮盖物后,大部分石蛙的皮肤颜色变得更黑,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石蛙从蛙卵成长为可上市的成蛙需要三年多的时间。前三年的回报相对较少,但从第四年开始,回报将相当可观。绿之源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石蛙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养殖。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张羽希望能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养殖行列,共同推动龙泉石蛙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