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金色的麦收季节,我又一次被麦子的魅力所吸引。作为黄土地上最富有诗意的农作物,麦子及其制成的面食成为我一生钟爱的美味。
回想起童年时光,家境虽不富裕,我却是吃小米洋芋拌汤长大的。对于像大白馒头这样的美食,我满怀憧憬与期待。我深知,每一个白馒头都是小麦经过精心研磨后的结晶。每当我看到绿油油的麦田,就仿佛看到了满地黄土地中生长出的又暄又大的白馒头。
清明时节,土地苏醒,农民们满怀希望地播下小麦种子。不久,麦苗争先恐后地冒出地面,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绿意盎然。紧接着,农民们忙于除草、追肥、浇水,只有辛勤付出,土地才会给予丰厚的回报——丰收的喜悦。立夏之后,麦子经历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淀粉不断累积,麦粒逐渐饱满。我们曾悄悄在山洼烧麦穗,品尝麦香,感受大地的恩赐。
七月中旬,麦子开始变黄绿,微风拂过,麦浪翻滚,仿佛大自然的乐章。这时,麻雀们成群结队地来到田间,啄食即将成熟的麦粒。农民们扎起草人吓唬它们,但这些小精灵们渐渐司空见惯,不再畏惧。我们这些农家孩子则承担起驱赶麻雀的任务。我站在地埂上,看着这些生动的场景,虽然想驱赶它们,但也理解它们饥肠辘辘的无奈。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狗热得吐舌,蝉鸣声声,鸟儿催促收割。这一切都在提醒农民们麦收在即。仿佛这是大自然的旋律,包含了对丰收的期盼与感恩。
收割麦子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农民们对麦子有两怕:一怕冰雹,二怕连阴雨。因此收麦时节,家家忙忙碌碌。我们小孩子们也不能闲着,提水、送饭、捡麦穗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还会逮蝈蝈,听它叫唤,只要不影响正事,大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
麦子收割后,要堆成垛子进行风干。然后经过“出汗”的过程,才能进一步处理。打场是大人们的事情,我们则负责帮忙搬运麦捆等零碎工作。经过晾晒、打碾、扬场等多道工序,最终将麦粒与杂物分离。这是一种既辛苦又需要技术的劳动。
腊月间,母亲会仔细处理麦子,将其磨成白面。隔离出的麸皮也会得到充分利用,作为饲料喂养家禽家畜。
随着年关临近,母亲会用这来之不易的白面为家人制作各种美食。如今我已离开家乡和农事,但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麦子始终如影随形。最近回老家时看到现代化的农机具用于农事,我感到既亲切又感慨。看到弟弟用收割机打出的小麦,我深情地捧起一把,那麦香味如同久别的亲人般令人心醉。此刻,我在庄稼地里劳作的双亲形象浮现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