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伟大的仁道思想是古代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奠定了儒家人生之道的价值底蕴。
在孔子看来,人生之道包含了仁义的心之本体与修为工夫的相互统一。仁义作为心之本体,是人性之道,也是人生之道。人们正是因为有仁,才能成为有道德理性的人。仁揭示了人具有的社会属性,基于社会性而有的道德性。在己与人的关系中,二者各得其所就是义。义作为正当之理,是人生的唯一合理性标准。
礼是仁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仁义通过礼来修饰。礼是普遍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规矩,是达到和落实仁义之道德的依循。智则是仁义礼的自觉,人性之自觉在于智。好学为知,明善方能“善道”。信是德行诚实,非信则仁义礼智不遂。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人性中无以尚之的第一价值。
对于人生来说,仁便是真理,应当追求圣贤境界,担当起责任。这一人生价值抉择在《孟子》中发展为舍生取义的人生担当和献身精神。在生死大事面前,仁义是根本的价值。为了仁义不为苟得,不避其患,造次颠沛而惟义是从。
孔子所倡导的人生修为,以忠恕为道,体现了仁道的躬行和体验。忠恕作为心的修为工夫,内涵人之仁义的性理。忠为尽己之道,体现在好学、乐善不倦、自省、改错等方面;恕为推恩之道,体现在利泽天下、推类等方面。人生中心性本体与修为工夫一体,缺一不可。从君子之道上言,“忠恕一体”。
在宋代儒家朱熹看来,忠为仁心之忠,恕为仁心之恕。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尽其爱人之恩推为恕,诚其爱人之仁义为忠。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强调了忠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人各有欲求而各有应得,则要因物顺施,而不可以己之强加于人。在忠恕之修为工夫上,德性内涵于忠恕之心中。
《论语》一书是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其中所蕴含的孔子思想对于塑造人文价值和人道精神具有深刻影响。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探究这些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人的生命意义所在,明确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