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活性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酶活性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转眼间已经来到了十一月,很多小伙伴们应该已经开始全力以赴地复习生物知识了。在此,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新陈代谢和酶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完成第一轮复习。

关于酶和新陈代谢:

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但也有一部分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分子并非蛋白质。除了蛋白质,还有一些被称为核酶的RNA分子和DNA分子同样具有催化作用。

酶的发现历程:

1. 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通过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 1926年,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酶的特点与特性:

2. 酶具有高效性,其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很多。

3. 每种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4. 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如果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过酸、过碱和高温会使酶分子结构遭到而失去活性。

酶的起源与功能: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例如,消化酶在细胞外的消化道内起作用。酶的催化作用与调节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正确使用酶。例如,为了去除细胞壁而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利用酶的专一性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等因素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通常是动物的体温,大部分动物的体温都在35℃左右。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中才有催化作用,随着pH的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失活是不可逆的。


酶活性调节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