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展示了张旺为江南的小说《商博良》创作的数字插图,色彩鲜艳且带有斑驳的壁画效果,全部通过一种叫做“数位板”的电子设备完成。他认为技术并不应该限制艺术的表达,“善工不择笔”,现代技术完全可以继承传统艺术,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黄永玉也为民间文学《阿诗玛》创作了插图。
再看哈博特·奈特·布朗为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所绘的铜版插图,这些作品都展示了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文学作品中,插图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在读者的想象中为文字落下具象的脚印,使文字更为生动和具象化。例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在绣像中呈现出衣带当风、顾盼生姿的模样,而《铁流》中的军人,则在版画中呈现出粗犷的形象。
如今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图像信息已经宣告“读图时代”的来临。奇怪的是,曾经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学插图却逐渐消失,与手工刺绣、胶片影像一同成为了“过去式”的小众文艺。数字插画正在迅速“挤占”传统插图的市场空间。
对于这一现象,作家、画家和出版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传统插图的消失与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而减少插图、画家的报酬有限、年轻插画者的机会稀少等因素有关。数字插画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混乱等。一些人担忧数字插画成为快消品,缺乏艺术性。
也有人看到了数字插画带来的机遇。张旺就是一个例子,他将数字技术与传统绘画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认为数字插画是对传统插画艺术的丰富,而不是取代。他说:“‘善工不择笔’,用什么笔画不是画呀?”
在巨鹿路上的老屋里,贺友直分享了自己在法国教学的经历,展示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是可能的。他认为,现在的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创作态度,而不是用哪种绘画形式。
文学插图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读图时代”,如何平衡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如何让插图在文学作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