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深感心灵受到触动,眼眶不禁湿润。并非因幼年家境贫寒,无法上进,蹉跎岁月而后悔不已,而是遗憾年少时未曾深刻领悟这篇文章的真谛。
对于农村学子而言,生活条件的艰苦,如寒冬烈风、缺衣少食,都只是外在的困难,真正的难处在于不懂求学的方法和人情世故。
宋濂家中无书,但他并未被困境所困,而是借书抄录,刻苦攻读。他的这种在困境中创造条件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宋濂拜访名师,即使受到训斥,也依然恭敬有礼,不敢反驳。他懂得等待时机,再次请教,这种韧性和毅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反观我自己,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初三时,因一次物理课的表现不佳,被老师批评后,便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被放弃,上课不敢积极发言,物理学得越来越差。
如果当时我能懂得宋濂的这些道理,我会虚心向老师请教,告诉自己再努力一些,不要放弃我。因为人的见识和认知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态度,很多时候,农村孩子读书的第一步就输在了见识上。
宋濂,字景濂,出身贫寒,但聪敏好学,得到诸多名师指点,才华卓著。他虽被称为”神童”,却从未停止努力,一生著作颇丰。其《送东阳马生序》自述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辛与迫切,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当我深入了解宋濂的生平后,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高尚品质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如今,许多人在成年后回首人生,最悔恨的事情往往是读书时未尽全力,导致成年后的生活不尽如人意。《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仅是一篇讲述学习艰难的文章,更是一种激励人们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虽然没有了宋濂那时的艰难环境,但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像宋濂一样,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