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五声与五脏的关系。该经典理论指出:“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哭,肾在声为呻。”此即为五声与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素问》把呼、笑、歌、哭、呻列为五声。而《医宗金鉴》进一步阐释了声音与音色的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应用领域:五声与五脏的关联表现如下:
一、肝与呼声的关系。肝主藏血和疏泄功能,当肝血旺盛时,呼唤声音有力;若遇到愤怒之事,呼声凌厉,这是正常的肝声表现。但如果长期情绪压抑、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则可能出现头晕耳鸣、暴躁易怒等症状,肝声变得急促,甚至狂呼,提示肝病发生。
二、心与笑声的联系。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当血脉充盈、精神充沛时,人们会表现出喜悦的笑容。若遇到喜事,心生欢喜,笑声爽朗,这是正常的表现。但如果志向高远却未能实现,心情不畅,长期抑郁可能导致痰火扰心,出现喜笑不休等症状,笑声变得雄壮而失控,提示心病发生。
三、脾与歌声的关系。脾是声之本,脾胃健运则中气充足,唱歌声音响亮。但如果长期思考过度会伤脾,导致中气不足,无力歌唱。久病脾虚的人,中气下陷,会出现体倦神疲、面色萎黄等症状,唱歌声音断续、散漫颤动,提示脾病发生。
四、肺与哭声的联系。肺为声之门,主管呼吸和宣降功能。遇到灾难时哭泣是人之常情,但过于哀痛、疾哭不休会耗伤肺气,导致声音嘶哑。外邪侵犯肺部时,宣降功能失职,会出现鼻塞、流涕、多泪、咳喘等症状,哭声重浊,提示肺病发生。
五、肾与呻吟声的关系。肾为声之根,主管骨骼和精气的生成。当身体受到突然的伤害时,会发出有力的呻吟声,这是正常的肾声表现。但如果因久病导致精气衰败,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等症状出现,呻吟声音低微无力,提示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等编著的《中医大辞典》,由卫生出版社出版于1995年5月。
2. 林永发的《浅谈五音五声的临床意义》,刊登于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