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的毛意思解释

不毛之地的毛意思解释

作者:奥蓝

达来,这位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审召的治沙植绿大户,如今已经55岁了。他用自己的半辈子让荒凉的毛乌素沙地披上绿装。当人们看到盛夏时节那郁郁葱葱的景象时,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不毛之地。

达来告诉记者,他的治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他只是为了生存而种树,那时的沙漠环境恶劣,沙子会“跑”,家门口有时会突然出现大沙丘。他开始借毛驴车,将沙柳运到沙窝子种植。然而最初的尝试只种植了20多亩。随后的里,这些绿色逐渐扩展到五十亩。为什么他没有大规模种树?达来表示,种树的成本高,收入微薄,无法承担大规模种植的费用。

观念的转变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乌审召开了一家生物质热电厂,牧民们发现沙柳竟然能成为发电的原材料。达来也不例外,他开始意识到种树不仅有生态价值,还有经济价值。这一次,他下定决心,不仅卖掉了所有牲畜,还从银行数十万元,几乎将自家的6700亩沙地全部种上了沙柳。机械化设备的帮助让他一天能种植100-200亩,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沙柳林的繁茂,达来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他将沙柳卖到电厂,重新饲养牛羊,加上的生态治理项目补贴,年收入稳步迈入10万元大关。现在的他享受着轻松的生活,欣赏绿色的美景,补种树苗等体力活都雇人完成。绿色不仅给达来带来庇护,也成为动物们的乐园。如今站在这里,可以看到牛羊栖息树下,蝴蝶翩翩起舞,野兔子和野鸡穿梭其中,候鸟也定期来此“打卡”。

绿色转变并非易事。达来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雇佣工人的困难。现在一天260元的工资找不到好帮手。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按照草畜平衡标准,他控制牛羊的数量,以保障生态的平衡。他还种植苜蓿草以保障牛羊的口粮。同时他的成功故事成为了榜样邀请他去其他社区传授植树经验也鼓励其他牧民投身植树活动从而一起推动地区绿化的发展。达来的沙漠草场如今生机勃勃一片绿色这也是他植树成功经验的见证也成为了他努力改变环境的活招牌。(完)来源:新闻网。


不毛之地的毛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