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君子”的人格代表了人文精神的核心。”君子”一词,在孔子之前,只是一种对人的普通称呼,但孔子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道德含义,使其成为儒家理想中的道德人格典范。
一、君子的学习如蜕变,如同生物蜕去旧壳,不断更新自我。正如《荀子大略》所说,君子的学习永远在变化与更新之中。
二、君子的友谊淡泊如清水,而小人的交情过于亲密。君子的交往虽淡泊但心意亲近,小人的交往虽亲密却因利益而断交。《庄子外篇山木》中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子与小人交往的本质区别。
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孔子常将“君子”与“小人”对比,这一观点在多个文献中都有体现。君子之美,不之恶,意味着君子总是看到他人的优点,不会刻意恶化他人。
四、具有伟大人格的君子,因其道德成就与保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关系。《孟子离娄下》中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道出了君子与初心之间的紧密联系。
五、君子与小人做学问的目的不同,君子追求的是提高自身德行,而小人则主要是为了谋取利益。《文中子中说天地篇》的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学习上的根本区别。
六、君子的言语少而实在,小人的言语多而虚妄。汉代刘向的《说苑谈丛》从言谈话语上区分了君子与小人。
七、君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严格的要求,耻于食其食而无其功,耻于服其服而不知其事。《礼记.表记》中的这句话体现了君子对自身的道德要求。
八、《荀子议兵》中提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态度,成功在于恭谨小心,失败则源于怠慢疏忽。这是古人对事业成败的深刻洞察。
九、看人下棋不言语的是真君子,一喝酒就话多的是小人。明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这句话,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了君子与小人修养风度的差别。
十、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对别人则宽容而简要。韩愈的《原毁》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古时候君子待人接物的原则,也体现了他们的自我修养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