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太阳行至黄经165度,斗指向庚位之际,人们迎来了充满诗意的节气——白露。暑热的烦闷已逐渐消退,天气渐凉。因昼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故称之为“白露”。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此有详尽解释:“水土湿气凝结成露,因秋季属金,金色白,故露之色白,此时气候开始转寒。”
“天空晴朗高远,秋意初显凉意。微津之下有白露,明月洒下纯净光芒。”白露如时光的轻触,为世间染上一层秋的色彩。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田兆元教授表示,当前许多地区仍受“秋老虎”影响,但人们对白露的到来充满期待。白露的名字美,其时节更美。相较于暑热的闷热,白露时节带来的是一份清凉。在晨露微光、金风送爽之际,人们更能感受到秋色的绝美,如“青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并体会到那份进取的情怀,仿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对白露的细致观察,将其分为三候:一候鸿雁南飞,二候玄鸟归来,三候群鸟养羞。这意味着在白露时节,鸿雁开始从北向南迁徙,燕子等候鸟亦纷纷朝南飞翔,寻找过冬的乐土。百鸟开始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农谚有云:“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形容的就是农忙时的景象。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收清露、品白露茶、酿白露米酒、举办红薯宴等。
白露蕴藏着诗意与浪漫。众多古代文人为其挥毫泼墨,留下无数诗篇。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李白、杜甫等诗人也有诸多描写白露的佳作。这些诗句清新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白露节气常在农历八月,涵盖仲秋的月圆之夜。这时气候凉爽舒适,是一年中难得的良辰美景。秋色、收获与庆团圆的文化交融,成为古代诗人、书画家钟爱的创作题材。如元代画家张可观的《露台月夜图》,描绘的是月色中的露台之上,一书生与二童子融于月中,远山苍润古秀、松树遒劲挺拔,环境清幽安静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