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国华南地区的炎热天气使得许多市民真切感受到了盛夏的脚步已近。有句老话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期,无疑给炎炎夏日增添了更多炙热的氛围。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的三伏天将从7月15日开始,持续至末伏结束,总共为长达四十天的“加长版三伏”。
那么究竟什么是三伏天呢?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在广东地区,这段时间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出汗且消耗大,常有闷热烦躁的感觉。伏天的命名寓意在于提醒人们注意避暑降温。“伏”字含有藏阴气于之中的意思。三伏天包括初伏(头伏)、中伏以及末伏三个阶段。其中初伏和末伏各为十天,而中伏的天数则因年份而异,有时为十天,有时为二十天。三伏天的总天数会有所不同,可能为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天的日期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由夏至、立秋这两个节气的日期以及天干地支的纪日方法共同决定的。我国历书中规定,“夏至三庚便入伏”,意味着从夏至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进入末伏的日子。中伏的时间则位于初伏和末伏之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入伏的时间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的出现时间有关,如果夏至日当天恰好是庚日,那么当年便是“最早伏”,意味着入伏的时间会是夏至日后的二十天。
我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其中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些天干地支的组合共有六十个,被称为60甲子,循环往复。
今年夏至日是6月21日,当天为“丙辰”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5日的“庚申”日,第三个庚日则是7月15日的“庚辰”日。根据这一推算,今年的三伏天初伏从7月15日开始,中伏则从7月25日开始。立秋日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的“庚戌”日,这一天标志着末伏的开始,直到8月23日末伏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