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敵/敌
敵(d)这一形声字,在金文和篆文中,是以啻(ch)为声符,攴为意符的表现方式。隶变后,声符由啻转变为了啇(d)。在《说文解字》的篆文中,声符“啇”被写作啻。其实声符原本应该是“帝”,加上攴旁后,就有了相互敌对、打斗的意味。
在远古社会,存在许多像满天星斗般的族群,每个族群都视自己的最早祖先为“帝”。这些祖先被视为神祇,拥有不同的血缘关系。古文字中,啇和帝是同源字,都代表根本之意。吴大澂、王国维和认为“帝”的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而徐中舒则持不同观点,认为“帝”像柴燔祭天的形象,是“禘”的初文。衍生出的“花蒂”和“嫡子”,都源于“上无所蒂,下无所根”和根深蒂固的意象。
简化字中借用了从舌的“敌”字,原意是用舌头净。但在实际使用中,“敌”更多被用来表示敌对、仇敌的概念。
《说文解字攴部》中,“敵”被解释为“仇”,这源于不同族群间的世仇。段玉裁注释“敵”为“相等为敌,相角为敌”,意味着在角斗中势均力敌,因此“敌”引申出匹敌和对等的意思。
在文献选读中,《尔雅释诂》提到“敵”有相当和匹配的意思。《尚书微子》描述了小抗并视者为仇敌的情景。《周易艮卦彖传》则描述了上下相互敌对的状态。《春秋左传文公六年》中提到“敵惠敵怨”,强调有惠于人或有怨于人与后代无关,这是忠道的表现。《孟子公孙丑上》详细阐述了如何使昌盛强大而无敌于天下,其中提到的五个方面包括任用贤能、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边境税收等。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无敌于天下。这也体现了同仇敌忾的精神力量。成语势均力敌描述了双方力量相当的情景。《史记》中的舟中敌国比喻如果不修德政,都会视君如仇敌。“以啇作偏旁的字”如嫡、滴等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以帝作偏旁的字”如禘祭的禘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敵”、“敌”等字在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