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樽还酹江月中的尊是那个尊

一樽还酹江月中的尊是那个尊

青铜时代自大约公元前二千年起,历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跨越了十五个世纪。在商代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显著特点而发展至巅峰。当时商周的青铜技术,犹如一颗在亚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虽然春秋晚期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初现,但铁器的到来并未立即使青铜工业衰落。相反,在战国时代的技术进步背景下,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展现出了新的特点。

尤其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因冶铁工业的迅速进步而承接了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尽管在某些领域,青铜器的地位逐渐让位于铁器,但在许多方面,它仍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到了汉代,青铜铸造工艺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在我国青铜史上,这一时代占据了特殊的地位,体现了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特征,展示了卓越的科学功能,并为当今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汉代的青铜器大多简约朴素,以铸造为主。有些器物上的花纹和铭文则是通过雕刻工艺完成的。例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纹饰,多采用雕刻工艺。从汉代到唐代,铜器的铸造工艺更为精细,出现了打料的铜、金、银器,并掌握了大、小焊的技术。

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是汉代青铜器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鼎、壶、钫、樽、熨斗、带钩、铜镜等青铜用具广泛流行。其中,樽作为古代酒器,用于盛酒,展现了至尊气象和主人的尊贵地位。樽的形态多样,以动物形态为主,汉樽则多呈周商形状,瓶底有三个兽蹄足,外壁有铺首衔环等装饰。“樽”在铜器铭文中常与其他字联用,表示礼器的共名。在诗歌中,“金樽”常与人、月等自然元素相提并论,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镇原县博物馆藏的汉铜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此樽高13.5厘米,口径18.8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8.6厘米。其造型华丽庄重,工艺精致,铜质优良,反映了汉代铜器的精湛技艺,为研究汉代青铜礼器、酒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樽还酹江月中的尊是那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