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等等,是多个及汉字文化圈的重要传统节日。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承载着人对家庭团圆的深切期盼。那么,这个重要的节日是如何起源、又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周礼》一书。“中秋”一词最早在此书现,根据《周礼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中秋”只是代表秋季中间的那一个月,而并非现在的节日。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开始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经济水平明显提升,民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立于唐朝的中秋节,在宋朝已经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至今,在众多的中外节日中,中秋节仍然是人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包括古代帝王祭祀、庆祝农业丰收以及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等。
第一种说法是“祭祀说”,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根据《礼记》上的记载,古代帝王在春秋两季都会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秋夕月即是祭月亮。这种传统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了中秋节。
第二种说法是“丰收说”,认为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和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第三种说法是“嫦娥奔月说”,虽然从科学角度看可能站不住脚,但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展现了古人的浪漫色彩。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两粒不死,但逢蒙得知后嫦娥交出物。嫦娥无奈吞物,身体变轻,飘出窗外,飞向了天空,最终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后羿得知后悲痛欲绝,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个故事版本多样,但都表达了人们对善良的嫦娥的怀念和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