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评价鲁迅为“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这一赞誉恰如其分,因为鲁迅的作品观察深刻,语言犀利,文笔简洁且比喻巧妙。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闰土等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根植于人的性格和人性,触动人的内心,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在1927年,鲁迅在《雨丝》上发表的《小杂感》中,对人的追求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例如他提到人们往往对和尚、尼姑、徒、耶等有所憎恶,而对道士却少有憎恨。那么,为何人们会有这样的态度呢?鲁迅的“懂得此理者,懂得大半”又该如何解读呢?
和尚、道士背后的文化意识
“和尚”一词源于梵语,是对男性僧人的泛称。作为佛教修行者,他们遵循佛家法旨。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我国,其宣传的因果、生死轮回等思想,符合当时人的需求。佛教在北朝时发展至巅峰,虽然历有数次如周世宗灭佛的行动,但佛教仍香火不断。这种背景下,人们容易将和尚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主观意识。
至于“道士”,则是遵循“道”的修炼的一种人员。作为土生土长的文化产物,我们提及道士多会想起老子。在现代学术研究中,道家与是有明显区别的。
造们憎和尚、不憎道士的态度,与人的传统价值观、认识论有关。这也是鲁迅“懂得大半”的合理解释。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传统社会中,人重视现实、实际作用、现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对待鬼神上也不例外。而对待人的价值观上,本土的道士更受世人理解。因为提供的方法论更符合人重视现世的价值观。相较之下,追求来世的佛教和和尚则显得逊色。
鲁迅的“懂得大半”之解
鲁迅观察到人们对和尚和道士的不同态度,并借此揭示了人的传统价值观和认识论。他敏锐地指出,人们更同情弱势的一方,更接受那些教授他们过好现世的。因此形成了憎和尚、不憎道士的理念。
鲁迅的“懂得大半”是对这种现象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以及道士是实用至上的性格写照。历史上,从张角的黄巾军到张鲁的五斗米道,都体现了这种性格。但鲁迅也在话语中隐晦地批评了这种过于实用的思维方式,认为只有摒弃这种思维定式,才能有所进步。
小结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思辨思维、直言不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尽管他已经去世许久,但他的著作仍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他的精神永不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