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府三年,政绩显著,后被召回。一次,辽国的使者出了一个对联难题给他:三光日月星。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对的恰到好处并不容易。苏轼巧妙地回答:四诗风雅颂。他的回答得到了辽使的赞赏。
某日,苏轼与妹妹以及黄庭坚一同欣赏一幅画,画上的题联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他们觉得中间可以加入一个字使其成为五言联句。苏轼迅速反应,填写的字是: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则对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而妹妹的答案则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三人之中,妹妹的答案最为巧妙,“扶”字既描绘了风的柔和和柳的纤弱,也表现出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失”字则强调了月光的明亮和梅花的素雅,两者融为一体,更加生动形象。
苏轼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位是诗僧佛印。虽然佛印是出家人,但他并不忌讳酒肉。有一次,佛印煮鱼下酒,正巧苏轼来访。佛印急忙将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他心生一计,故意说出一句诗的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对这句诗的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听后大笑,说:“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一次,苏轼与弟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一起游玩时,佛印即兴出了一个对联: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迅速回应: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辙认的回答不错,但提出一个更好的版本: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和苏轼都觉得苏辙的建议很好,对仗更加工整。然而这些对联都有些偏执。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担任,他致力于疏浚湖泊、筑堤防洪,政绩显著。他写过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西湖之美景让人陶醉其中无论深浅每个人都能领略到不同的美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能领略其全貌传说苏轼与其父亲苏洵以及妹妹曾经进行过一场关于“深浅随所得”的对联比赛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云栖之地欣赏美景清凉幽静花香醉人此处被古人誉为十八景之一的云栖竹径使人心驰神往苏洵提议每人作一副对联要求结尾的字为冷和香苏轼反应迅速作出回应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其妹也不甘示弱以叫月杜鹃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应对然而苏洵认为他们的对联虽然不错却未能真正捕捉到此地景色的精髓于是给出自己的答案水自石边流出冷水从花里过来香苏轼和其妹被苏洵的对联深深折服称赞这是神来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