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修与《醉翁亭记》背后的故事
作者:陈其平
滁州,古称涂中,现今属于安徽省。北宋时期,因欧阳修的莅临,使得滁州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每当提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人们不禁想起滁州,因为这篇文章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公元1045年十月,因种种原因将欧阳修贬至滁州,担任知州一职。那时的欧阳修正值壮年,胸怀壮志,却因遭受诬陷而被贬至此地。尽管他内心充满愤慨,但皇命难违,只能暂时收起锋芒,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滁州的日子里,他借酒浇愁,以诗抒怀,创作了许多饱含深情的“醉文”与“醉诗”。他写道:“花开鸟语中自醉,醉后与花鸟为友”,“草香拂衣行,酒酣插花归”。
虽然欧阳修在滁州时自称为“醉翁”,但他当时只有38岁,远不到四十岁的年纪。这个称呼背后蕴他的情感发泄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他之所以如此自称,实际上是一种既抗争又韬光养晦的方式。正因为有了欧阳修这个“醉翁”,才有了醉翁亭,进而有了流传至今的《醉翁亭记》。
我们对滁州的敬重、对《醉翁亭记》的敬仰,还离不开另一位文学巨匠——苏东坡。
苏东坡虽属晚辈,但对欧阳修极为敬仰,视其为文坛。他曾评价自己与欧阳修的关系时表示:“轼于先生为门下士”。苏东坡的笔墨曾遍布徐州、黄州、杭州、密州等地,留下丰富的文学遗产。但在滁州,他的笔墨却未曾留下什么。这并不是因为他无法写下关于滁州的篇章,而是因为他觉得滁州是属于欧阳修的。虽然苏东坡未曾直接书写滁州,但他与《醉翁亭记》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欧阳修的三年滁州任期中,政绩显著,生活闲适,学术不辍。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六七十首诗和超过百篇的文章书信。《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姊妹篇中的璀璨明珠。
关于《醉翁亭记》,欧阳修在世时曾希望将其刻石于亭上,但又担心自己的书法“字画浅褊,恐不能传远”。最终,他找到了苏东坡,请其为《醉翁亭记》书写。苏东坡欣然接受,分别以真、行、草和楷体为《醉翁亭记》书写了两幅作品。这些作品被后人珍藏,留下了“欧书苏字”的美谈。欧阳修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苏东坡的字雍容雅致,神韵飘逸,看起来如坐春风。
朗读人:贺晓春(武汉交通广播FM89.6主持人)
出品:武汉广播电视台
编辑团队:朱青、雷力、刘萌、李梦媛
实习编辑:向冰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