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晋城地区的沁河流域,现有54座古堡,其中多数为明末至清初时期所建。保存完好的8座古堡形成了独特壮观的历史古堡群,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当地开始围绕古堡发展旅游业。
窦庄古堡与湘峪古堡:数百年的文化与挖掘之路
窦庄古堡位于沁水县窦庄村,现年72岁的马晓秋是村里的代表人物。前,他回到家乡后,开始痴迷于探寻窦庄村的历史,并致力于保护村中的古迹。窦庄古堡分为内外城,现存古建筑面积超过四万平方米。马晓秋希望挖掘古堡背后的历史谜团,如古堡的主人是谁,为何在太行山深处修建这座堡垒等。这座堡垒中的古城墙很难找到宋代的建筑痕迹,更多的是明代的建筑风格。据说当时张氏家族在村内逐渐兴起,建立内城以抵御战乱。
窦庄古堡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虽然有大量的历史资料被马晓秋整理出来,但由于缺乏配套设施,游客只能短暂停留,村民难以从旅游业中获益。如何让村民搬离古堡、拆除新建建筑以恢复古堡原貌也是当地面临的难题。虽然清明时节已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但如何让窦庄古堡成为村民的金饭碗还需进一步探索。
不远处的湘峪古堡也是明朝时期的建筑瑰宝。背崖而建,面朝水流,拥有重楼叠院的中原传统风格并融合了欧式风格。这座堡垒以防御为主,藏兵洞设计巧妙,攻守兼备。虽然湘峪古堡已经恢复了原貌,但旅游开发仍显不足,游客消费低微。与窦庄古堡不同,湘峪古堡较早完成了搬迁和修缮工作,但游客似乎并不买账。除了缺乏配套设施外,湘峪古堡还缺少一种吸引游客的气质。
皇城相府的探索:历史与文化的结合
与湘峪古堡相距7公里的皇城相府在古堡旅游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从2003年起,这里每天上午都会举办迎圣驾入城仪式,演绎了大清名相陈廷敬奉旨编纂康熙字典的故事。厚重的历史被挖掘出来并呈现给游客们,让他们在穿越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享受视听盛宴。一些地方曲艺形式也得到了创新发展。皇城相府自启动旅游开发以来,历经困难与投入,最终实现了景区的联动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大量就业。
观察与思考: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
同样是古堡,晋城地区的三座古堡在旅游开发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窦庄古堡和湘峪古堡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旅游开发仍在艰难摸索阶段。它们仿佛仍藏在深闺中,不为世人熟知。而皇城相府则通过成功的旅游开发形成了鲜明对比。古村落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机结合古建修复和旅游开发,考虑如何在保护古村风貌的前提下植入适应当地发展的旅游产业。只有这样,古村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