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和春分是几月的节气

惊蛰和春分是几月的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的3月5日至7日,我们会迎来春天的这一重要时刻。惊蛰的字面意义蕴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蛰”即指昆虫冬眠的状态,而“惊蛰”则表示春雷唤醒了大地上的生命。

关于惊蛰,民间流传着“冷惊蛰,暖春分”和“暖惊蛰,冷春分”的说法。这些俗语揭示了惊蛰时节天气变化与后续节气的关联。如果惊蛰期间天气偏冷,那么春分时节的天气则可能相对暖和;反之,如果惊蛰时天气较暖,则春分时期可能会较为寒冷。这种冷暖交替的现象,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

那么,什么是“冷惊蛰”和“暖惊蛰”呢?

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按理论来说,大地应该逐渐回暖。在实际的气候变化中,有些年份惊蛰期间的天气仍然较为寒冷,甚至出现气温骤降、倒春寒等天气现象,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冷惊蛰”。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的寒冷束缚尚未完全解除。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与逐渐增强的暖湿气流交汇,导致气温波动明显,整体偏低。

“冷惊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正处于返青期的冬小麦来说,低温会抑制麦苗的生长速度,根系发育受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下降,导致分蘖减少。低温环境会使春播作物的种子发芽缓慢,甚至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容易感染病害。

与“冷惊蛰”相反,“暖惊蛰”意味着惊蛰期间天气偏暖。温暖的阳光加快了农作物的生长进程。以冬小麦为例,温暖的天气使得冬小麦返青早,植株生长旺盛,能够更早地进入拔节期,为后期的抽穗、灌浆争取了更多时间。但“暖惊蛰”也可能带来病虫害的威胁。过于暖和的天气会促使虫卵提前孵化,增加田间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春分是另一个重要的节气,时间是每年公历的3月20日至22日。春分时节,暖湿气流逐渐占据优势,气温稳步上升。这种情况被称为“暖春分”。在农业种植方面,“暖春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如果春分期间出现“冷春分”的情况,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南方地区,低温阴雨天气会严重影响春播进度,早稻秧苗生长缓慢,甚至会出现烂秧现象。

无论是“冷惊蛰”还是“暖惊蛰”,或是“冷春分”或“暖春分”,都不是农作物生长的最理想状态。对于农民而言,最希望的是保持往年正常的温度,因为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已经是3月5日了,也就是惊蛰节气。查看天气预报发现我们这里的气温在1-10度之间波动,属于典型的“冷惊蛰”。你们那里的天气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节气的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吧!


惊蛰和春分是几月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