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翻译事业伴随一生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巴金的名字如雷贯耳。除了文学创作,很少有人知道他还致力于翻译事业,将屠格涅夫、高尔基、迦尔洵等外国文学巨匠的作品带到了。这些作家的作品对巴金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迎接巴金诞辰115周年,《巴金译文集》应运而生,由巴金故居策划、浙江文艺出版社与草鹭文化合作推出。
这部十册的译文集精心挑选了巴金一生的翻译佳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宁与巴布林》《散文诗》,高尔基的《草原故事》《文学写照》,迦尔洵的《红花集》,赫尔岑的《家庭的戏剧》等,全部根据巴金生前亲自校订的最后版本进行排印。
近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巴金译文集》新书分享与对谈活动上,专家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这部文集的策划、编选和出版。巴金自18岁起便开始从事翻译工作,这一事业伴随了他的一生。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既非文学家也非翻译家,翻译作品只是因为他有话要说。他对于翻译的作品有着明确的选择标准,只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别人的文章打动了我的心,我也想用我的译文去打动更多人的心。”
巴金在翻译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曾根据多种版本反复琢磨,才完成了一本本书的翻译。著名的文学史家唐弢曾评价说,巴金在译文上的用力之深、用心之苦远胜于他自己的著作。他的译文成为了后来许多著名翻译家学习的榜样。
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巴金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例如,他更偏爱翻译屠格涅夫、赫尔芩等作家的作品,这和他的文字风格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陈思和表示,屠格涅夫的语言更浪漫、抒情、富有诗意,与巴金的修养相契合。尽管在创作思想上,巴金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影响,但他的翻译作品中也透露出托尔斯泰式的忏悔。
陈子善表示,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都在巴金的藏书室里。他是个手不释卷的人,除了与朋友交流、写作,就是读书。他的藏书数量之惊人,在现代作家中无人能及,或许只有鲁迅可以与之相提并论。陈子善认为,研究巴金不仅应该读他的小说,也应该读他的翻译,因为巴金非常重视翻译,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尽管时代变迁,图认为巴金当年的翻译作品对于今天的青年仍有滋养作用。虽然巴金的翻译并不完美,但他的译作参与塑造了新文学的进程,成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周立民则表示,巴金的翻译作品隐藏着他生命的秘密,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去解读。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无论何时重读,都会被其中的意义所打动。在活动现场,专家们纷纷表示对巴金的敬仰和对这部《巴金译文集》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