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拼音拼写声调超简单,一看就会!

律吕调阳与竹管十二支

周易中蕴天人合一的,如阳顺阴逆,以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理念。律吕调阳,便是这一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典型应用。

古代文化注重人文,轻视技术,对科学技术的记录往往只有简短的几笔。具体的科技类知识,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东西。

如果需要详细的图纸、形状、尺寸和公差的东西,通常被视为民间的小技巧,无法进入高雅的殿堂。例如地动仪和浑天仪这样的科技成果,现在的复原都很困难。

古代文人也并不学习这些科技类的知识,导致他们的科技知识十分匮乏。以至有“邹子吹律”的传说。据说燕国的天气寒冷,谷物无法生长,邹衍通过吹笛子使天气变暖,谷物得以生长。

在邹衍到达之前,燕国的历法十分落后和混乱。由于一年中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农作物的播种日期需要非常准确。春天播种过早,种子会冻死在地里;播种过晚,又会在成熟前遭遇霜雪。如果使用圭表来测绘节气,至少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来得到大概的数据。如果要测绘得更准确,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粮食生产无法等待这么长时间,必须当年就确定播种日期。

邹衍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大师,对天文历法测绘等技术掌握得非常娴熟。在紧急情况下,他不得不使用阴阳学的秘术“律吕调阳”,在一个月内调整燕国的历法,准确地测算出节气,制定谷物播种和收割的日期。通过这一方法,燕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丰收。

律吕调阳在文化中并不陌生,但解释清楚的人不多。就像七日来复一样,背后有一整套天文历法科技。《千字文》中的“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便是此意。

我们先来讲解一下24节气。24节气是按照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一个回归年/阳历年),等分成24份来确定的。这些节气与太极图的阴阳鱼相结合,表现出天气冷暖、四季变化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通过圭表来观测太阳的影子长度,从而大致判断出24节气。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例如影子可能会模糊,中午12点的影子很快就会移开或只是扫过,观测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节气的到来(地球公转到24等分的位置)不一定是中午12点,可能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圭表的观测只能针对中午12点的影子长度。在古代,不同的地点(纬度)需要设立不同的圭表,通过多年的观测来取得大概的值。如果遇上阴天没有影子,当天就无法进行观测。虽然圭表得出的数据大致准确,误差可能有两三天,但对于当时的农耕生产已经足够使用。甚至还可以推算出下一年的节气。对于原始社会来说,能提前一年推算出节气,只差两三天,已经足够使用。可以说,圭表是保障先人创造出辉煌农耕文明的重要科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