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可爱的小Cherry,热爱数码,喜欢分享自己的数码玩耍经验。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网络存储设备(NAS)的一些知识。
玩好NAS除了需要Linux知识、NAS操作系统知识和存储知识外,网络知识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NAS全称”网络存储设备”,是依附网络而存在的。今天,我们就围绕双网最常见的几种网络管理内容,来介绍一下极空间私有云在不同网络模式下的使用场景,并为大家推荐最实用的网络模式。
一、解绑Bond
在极空间里,网络被分为解绑bond、bond、网桥模式三种。解绑bond是最普通的双网口模式,每一个网口有对应的网关,可以配置不同的运营商网络。默认情况下,极空间及内部的虚拟机、docker等,都会优先使用网口1对应的网关。解绑Bond的场景更适合家庭有两个LAN区域,并且都需要接入极空间的时候配置使用。
二、网桥模式
网桥模式下,极空间会新创建数个虚拟机的虚拟网卡。如果是网桥模式(用于虚拟交换机),会创建一个kvmbr0,将两个物理网口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网口。这是路由器默认的防回机制作用,使物理双网口在逻辑上表现为单一通道,既保证链路冗余又避免数据回环。如果是网桥模式(用于软路由),则创建kvmbr0和kvmbr1,分别对应物理网口。网桥模式主要用于将电脑终端接入极空间,实现上网使用。
三、Bond模式
Bond模式是一种Linux的网络绑定技术,将多个物理网络接口组合成一个逻辑接口,以提高带宽、冗余或负载均衡。Bond模式包括主备模式(Bond 1)、动态链路聚合(Bond 4)和自适应负载均衡(Bond 6)等。
1. 主备模式(Bond 1):极空间两个网口都接入交换机后,会自动启用一个网口为主要流量传输,当主网口断网后,会自动切换到备用网口。这种模式确保网络永不中断,但带宽不叠加,无负载均衡。
2. 动态链路聚合(Bond 4):这种模式可以叠加带宽,实现智能负载均衡,但需要交换机支持LACP协议。
3. 自适应负载均衡(Bond 6):该模式在Bond 5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IPv4的接收负载均衡,可以确保流量均衡,但兼容性可能存在问题。
本文介绍了极空间的网络配置模式,包括普通网络、虚拟网桥、Bond模式下的使用场景。这些场景不仅适用于极空间,也适用于所有的linux和NAS操作系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建议采用解绑Bond或双联路Bond 1做聚合。对于虚拟机用户,推荐网桥模式(软路由)。缺乏交换机用户可以选择网桥模式(交换机)。对于网络极客,可以尝试Bond 4叠带宽或自行分配流量。
除了这些模式外,docker还有macvlan和ipvlan两种虚拟网络配置模式,可以支持将docker直接分配到路由器下获取DHCP,并区别于Host模式,避免端口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