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多地频繁出现因蜱虫叮咬而感染甚至的病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微小的嗜血虫在我国无论南北,寒暑无阻,几乎无处不在,更是传播人畜共患病的“高手”。
蜱虫,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在全球范围内有近千种存在,我国就有超一百二十多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常常在我们难以察觉的地方活动。它们寄生在其他脊椎动物身上,吸食血液为生,是名副其实的寄生虫,也是一些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虫并不属于昆虫,而是属于蛛形纲,也就是蜘蛛的亲戚。它们不会飞也不会跳,有些地区称之为壁虱、草爬子等。它们主要分为软硬两种,硬壳的蜱虫多生活在草原、灌木丛以及树木繁密的树林里,而无硬壳的则多生活在、以及家畜的饲养场所等。
对于经常出入多山多林、植被茂盛区域的人群,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劳动者以及爱在草地上玩耍的儿童,还有经常穿行于户外灌木林草丛的宠物来说,更容易遇到这种虫子。它们通常会将自己隐蔽在草丛、植被之中,通过动物及人的体温及呼出的二氧化碳精准定位目标,并完美隐藏在宿主身体上。
蜱虫为了吸食血液,会选择在一些不太容易被外界触动且皮肤较薄的区域完成吸血过程,如耳后、肚脐周围、颈后部等。它们的头部配备有倒钩状附肢,可以切割皮肤并牢牢附着在宿主身上,同时释放具有毒素,让宿主无法感知它们的存在。
蜱虫的一生只产一次卵,但产卵过程并非连续,最多可产万余个。它们以吸血为生,生命力极强,在有源源不断血液的供给下,寿命堪比乌龟。
蜱虫的危害远不止于此。除了吸血外,它们还是病毒、细菌及原虫的携带“大户”,集超百种病原体于一身。其中不乏一些致病性极高的病原体,如土拉弗朗西斯菌、埃立克体、新布尼亚病毒等。这些病原体一旦进入我们的血液,会迅速随血液系统遍布全身各,对人类构成极大威胁。
被蜱虫叮咬后,我们的皮肤上会出现明显的红斑、周围红肿的小硬块等症状。有些人会对蜱虫的唾液过敏,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不仅如此,有些种类的唾液中还存在某些毒素,可能占据内递质乙酰胆碱的受置,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被蜱虫叮咬并非小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其危害性。在户外活动时,要尽量避免草丛、树林等蜱虫出没的高风险区域。如果不幸被叮咬,要保持冷静,正确自救并及时就医。正确的自救方式包括用镊子拔出、涂抹刺激物让其自行掉落等。平时要做好预防措施,如穿着长袖长裤、喷洒杀虫剂、及时清理房间等。
参考文献:
[1]关于蜱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的研究。
[2]全国各地蜱虫病例分析及防治策略。
[3]蜱虫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
[4]关于蜱虫咬人后的自救与防治方法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