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颠是民国初期杰出的武术家,作为李存义的徒弟,他不仅精通形意拳,还自创了象形拳学,对形意拳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薛颠对于武术的修炼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肩窝吐气”理论,强调气与劲的结合,通过肩窝的气流引导,使力量到达指尖。这一理念在站桩和打拳时都需要遵循。
在武术修行中,尚云祥强调“轻出重收”,而薛颠则有自己的阐释。他讲究“腾”与“蓄”的结合,形意拳主要修炼向上的劲力,同时注重沉劲的自然产生。
薛颠传的桩功独具特色。一种方法是,像打太极拳一样,小肚子缓慢而沉稳地和收回,带动全身,配合呼吸,不是简单的意守,而是气息的自然流动。这种方法不仅能治疗肾虚等疾病,还能在打拳时起到辅助作用,使肚子成为第三个“拳头”。
还有一种站桩的方法,先从尾椎开始调整,尾椎在情绪不佳时可以通过调整它来缓解。然后,从尾椎开始,沿着脊椎骨一节一节向上,直至后脑。这样,脊椎自然形成反弓,手脚自然抬高,再通过下巴的动作,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恢复原位。反复练习,会有显著的效果。脊椎被视为一条大龙,它的力量是制敌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桩功都是微动的,外人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变化。薛颠强调桩功是“慢练”,一练就会有效果。但这些只是形意拳的基本功,真正的“功夫”还在后面。
对于习武之人来说,除了各种拳法,还必须兼练一种或多种功夫以弥补不足。拳法是临敌时的动作法则,而功夫则是制敌取胜的根本。如果只夫而不懂拳法,应对敌人时虽然可能吃亏较小;但如果只懂拳法而不夫,则动作虽灵敏但不足以制敌,最终必吃大亏。因此有谚语说:“打拳不,到老一场空。”
功夫的种类繁多,这里主要分两种:外功和内功。外功主要练习刚劲,如打马鞍、铁臂膊等,擅长防御但自卫不足;而内功则主要练习柔劲,如易筋经、捶练等方法,注重行气入膜以充实全身。练至炉火纯青之境后,不仅难以损伤,甚至刀劈剑刺也无法造成伤害。
由此可见,内功优于外功。习武之人本意是为了强身健体、却病延年,并非鼓励攻击和争斗。正如涵虚禅师所言:“学武技者,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练外功者重在攻击,容易陷入争斗的险境;而练内功者注重自保,即使对方使用功夫兵刀也无法伤害自己。因此守之一字,其功正大。
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习武者更倾向于练习外功而忽视内功的修炼。这主要是因为外功学习较为便利、耗时较短并且效果显著。例如练习打马鞍只需三年即可拳如铁石。而内功则不同,需要层层深入、学习繁复且费时较长,因此人们往往望而却步。即使在少林派中也是如此避重就轻的心理导致舍本逐末的现象发生。对于练习内功而言根基至关重要入手之初就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身体同时还需要具备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