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所著随笔集,是“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一的作品。此书创作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沙俄时代。开篇之作《霍尔和卡里内奇》已向读者揭示了当时俄国的制度,为全书的主旨奠定了基调。
屠格涅夫在杂志上陆续发表这些随笔的其流放命运也渐行渐近。书中的主题皆是反制,使得沙皇成为了靶子。尽管著名俄国作家的命运多舛,身陷不能言说的时代,但他们从未放弃抗争,即使面临生活的全面放弃。
此书是规定的经典读物,但在我中学时期,却难以领会其深意。书中大量篇幅描写自然风光,让我等年轻读者难以有耐心细读。屠格涅夫或许热爱自然,亦或想以自然掩盖其批判观点,书中充满了动植物、云彩和阳光的描绘。在《白净草原》一篇中,他甚至用一整页来描写七月某一天云的变化,从清晨到夜幕降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阅读的是丰子恺先生的译本。过去只知道丰先生在漫画领域的成就,通过阅读此译本,才了解到他在翻译方面的卓越才华。丰先生的美学造诣深厚,使得译文充满诗意。与其他译本相比,差异明显,审美沟通亦是文学翻译的目的。
如众多描绘社会百态的作品一样,《猎人笔记》也尝试触及各个阶层。以猎人的视角记录路上的见闻,包括、孩子、工人、医生、地主等各色人物。要想真正联结这些阶层,沟通是必经之路,而信任则是沟通的基础。
文中“我”在与地主、贵族接触时,多表现出他们的势利和炫耀,书中也毫不掩饰地展现这些卑劣品性。而在与沟通时,“我”则把自己放在与他们平等的位置上,时常感到自己凭什么得到他们的信任。
屠格涅夫成长于富裕地主家庭,其母专横任性,常惩。但他却未受影响,更显难能可贵。更难的是,他并非简单地批判贵族、同情,而是以更悲悯的心态面对整个社会,用更复杂的故事表现社会矛盾。
例如,《孤狼》中的守林人,他尽职尽责森林,是道德的标杆。但当他抓住走投无路的时,虽第一时间制止,却犹豫是否应放走对方。身为贵族的资产捍卫者,他逐渐意识到社会制度的缺陷,甚至自己内心的变化,对的同情和善意也在悄然改变。
再比如,《塔佳娜鲍利索夫娜和她的侄儿》中的塔佳娜。她身为地主,却质朴善良、思想开放、富有同情心,周围的人无不对她赞不绝口。她抚养长大的侄儿却变得游手好闲、粗笨自大,挥霍她的钱财,她仍溺爱着他,结局可想而知。
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公依然普遍,人性中的弱点更是加剧了悲剧的发生。屠格涅夫对俄国的爱如同他深爱的自然一样博大。他在观察和体会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人和事,无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都不愿放过。他学习宽容和理解,明白万物和谐的意义。
如今,制度虽已消失,但剥削仍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那些渴望成为贵族的人带着各种面具招摇过市。正如柯罗连科所说:“这一切现象和人物在当时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司空见惯的。可怕的是这种普遍性。”
封面设计来自Spears与Moshe Kupferman的1974年作品。感谢阅读,我们下周五18:00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