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溶液举例20个

常用溶液举例20个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关系的图像工具。它采用实验方法测量出某物质在各种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并结合直角坐标制图技术绘制而成。在这条曲线上,纵坐标代表溶解度(以克为单位),横坐标则是温度(以摄氏度计)。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和面各自承载着特定的物理含义和作用。本文以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曲线为例,详细讨论这些点、线、面的意义和作用,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一、关于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每一个在平面直角坐标上的点都有特定的意义。对于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来说,它们表示在某一特定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换句话说,这些点代表着在该温度下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组成。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处于饱和状态。例如,A点表示在60℃时,硝酸钾(KNO3)的饱和溶液,其溶解度为110克。这意味着在6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10克KNO3固体。

2.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根据这些点的数据配制的溶液,是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例如,C点表示在60℃时,100克水中只溶解了20.9克KNO3,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此溶液达到饱和,还需要加入适量的溶质KNO3(即110克-20.9克=89.1克)。

3. 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依照该点的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且可能存在溶质剩余的情况。例如,D点假设表示在3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10克KNO3,此时的溶液为过饱和溶液。由于过饱和溶液不稳定,只要条件稍有变化,便会析出晶体(110克-45.8克=64.2克)。

4. 当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出现时,它表示在这一点上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例如,E点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它表示在22℃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6克。

二、关于溶解度曲线上的线

每一条溶解度曲线都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它代表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集合。这些对应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每一条曲线都反映了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总体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较为陡峭。硝酸钾(KNO3)和硝酸铵(NH4NO3)是典型的代表。

2. 缓升型:少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氯化钠(NaCl)是这类物质的代表。

3. 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Ca(OH)2]是这类物质的典型代表。

三、关于溶解度曲线上的面

溶解度曲线将坐标平面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代表了不同温度和溶质质量下的溶液状态:

1. 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区域: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含有部分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这意味着按照该点的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克溶剂中配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或过饱和溶液,可能存在未溶解完的溶质。对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而言,其上方的区域表示过饱和区(超出中学学习范围,暂不讨论)。

2.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区域: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不饱和溶液。换句话说,根据该点的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克溶剂中配制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例如,C点表示在60℃时如果100克水中只溶解了20.9克KNO3,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此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适量的溶质KNO3(即89.1克)。通过对这些区域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如何调整温度和溶质质量来得到特定类型的溶液。综合应用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溶解性能以及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利用这些信息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例如通过查找曲线上的点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通过曲线的斜率可以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另外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如何通过改变温度或添加溶质等方法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等等总之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好点线面的意义对于学好初中化学溶液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常用溶液举例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