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探源
今年正月十一迎来立春,听起来似乎比以往晚些,有的年份在腊月就已立春。然而每年的立春时刻,都在公历的2月4日或5日左右,准时到来。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来设定的,属于“阳历”,和反映月亮运行周期的阴历有所偏差。古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许多唐诗中都有提及。比如那句著名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立春的日期若稍晚一些,总让诗人感觉到仿佛是赢得了一点时间的赠礼,满怀喜悦。若是恰逢除夕或春节,更是如获双喜临门。秦观的《元日立春三绝其一》写道:“此度春非草草回,休著剪刀催。直须残腊十分尽,始共新年一并来。”描述了这种喜悦的心情。立春晚些也并非没有好处,若再来一场雪,更是预示着丰收。南宋某年初四下雪时,王十朋便言:“未到立春犹腊月,忽成三白定丰年”。姜特立也有诗写道:“春前一寸雪,春后一犁金。”雪润之后农事更盛。
“草木萌动新芽现”
立春的物候现象引人关注。俗话说“春打头”,又有“五九,河边看柳”。诗人用他们的语言描绘出:“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欧阳修的《渔家傲》也描述了立春的三个阶段: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三候几乎都被他写全了。即使是乾隆的诗作受争议,但在其立春的次日诗作中,“雪消麦陇青含润,喜动茅檐望岁人”,也很好地捕捉了立春的景象。
“尝鲜立春日”
说到立春吃什么,人们总会想到咬春的风俗。如今北京的春饼里大多包裹着韭菜、豆芽等蔬菜。在古代,立春节物中的“春盘”内容又是怎样的呢?杜甫的诗中提到“春日春盘细生菜”,其中的细生菜便是春盘中的菜蔬。除了韭菜之外,还有蒌蒿、春笋等。苏轼、张耒、杨万里等诗人的诗作中都有提及。其中方岳的《春盘》一诗最为详细,描述了萝卜、蒌蒿、春笋等六样食材。还有苦苣、香椿芽、蓼芽等也是立春的常见食材。这些蔬菜在古时的诗词中生动描绘了立春时的美食盛宴。
“喜庆装饰满人间”
说到立春戴什么,小时候的我会想到家长用布头缝制的大公鸡缀在衣袖上。而在古人的诗词中,提到的却是另一种物品——春幡。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都有提及春幡、银幡是迎春节物。这些用绢帛剪裁或金银镂制的小饰物,在古时随处可见,如今却成了稀有的文物。定州博物馆和宜兴博物馆藏的镂空小幡和镂花银幡,都展现了当时人们迎春的喜悦心情。
“春日诗词写新篇”
宋代制度规定翰林学士在立春等佳节要撰写帖子词,贴在皇宫各处。立春日写的称“春帖子”。虽然这些帖子词多为歌颂升平、吉祥祝福的套话,但在南宋的“乾淳之治”期间,也算得上是符合时宜的颂词。虽然江湖之远的文士对这些题材不太看得上眼,但这种颂祝形式依然渐渐流布民间。“万国转春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本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期望。现在提到立春,不仅仅是节气那么简单,更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