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欣指出,天气预报中的雨量大中小描述并们通常理解中的可见降雨量大小,而是一个涵盖降雨强度和时间的数学概念。具体来说,小雨、中雨、大雨的划分是基于降雨强度乘以降雨时长的计算结果。有时人们感觉经历的是瓢泼大雨,但天气预报可能只称其为中雨。降雨面积的大小也会影响降雨量的总数。
他还提到,人们通常对“疾风骤雨”的短暂性有所误解,这样的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上被称为短时强降水。并非所有的暴雨都会引起灾害,只有当降雨强度在短时间内超过排水系统的承载量时,才会引发洪涝灾害。
信欣通过比喻解释了这一点,就像人们吃饭一样,少食多餐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但如果暴饮暴食则可能导致不适。同理,稳定的降雨不会造成危害,但短时强降水如果超出排水系统的承载量,则可能导致积水。
他还进一步解释了如何通过关注天气预报来确保安全出行。关注逐3小时天气预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雨势和气分布情况。需要明确天气预报中的24小时并非自然日的24小时,而是指从早上8点或晚上20点开始的未来24小时。在春、秋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要特别注意气“倒降”现象。
近期,随县柳林镇遭遇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针对这一天气现象,本报记者采访了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气象服务副首席信欣先生,就天气预报中关于雨量的描述与实际感知的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信欣强调,天气预报中关于雨量的播报信息与人们直观感知到的雨量大小并不相同。人们通常根据雨水的可见程度来判断雨量大小,如“牛毛细雨”或“疾风骤雨”。天气预报中的“小雨”、“中雨”、“大雨”是一个结合降雨强度和时间的数学概念。有时我们感觉遭受的是大雨倾盆,但天气预报可能只称之为中雨。降雨范围的大小也会影响总降雨量。
他还提到人们常常误解的“疾风骤雨”。这种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短时强降水。信欣解释说,并非所有的暴雨都会引发灾害。只有当降雨强度在短时间内超过当地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时,才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为了更形象地解释这一点,信欣用饮食作比喻。少食多餐对身体有益,而暴饮暴食则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同样,稳定的降雨不会造成问题,但短时强降水如果超出排水系统的承载量,就可能引发积水。
信欣还分享了一些如何通过关注天气预报来确保安全出行的建议。关注逐3小时的天气预报可以更精确地了解雨势和气变化情况。需要明确天气预报中的24小时周期并不是以自然日为单位,而是从早上8点或晚上20点开始的未来24小时。在春秋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气“倒降”现象。
信欣强调了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日常出行方便,更是为了预防潜在的灾害。他提醒公众在面对极端天气时,除了关注天气预报外,还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通过了解和学习天气预报的语言和术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各种天气情况。(文:本报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