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磊解读:韩国经济的腾飞奇迹
战后贫穷落后的韩国,在短短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成功发展为发达经济体。其后又以惊人的速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跻身世界第14大经济体和第五大出口国。这个人口仅不到2000万的国度,创造了发展中经济快速增长的典范。韩国经济学家俞正镐的新书《汉江奇迹的背后推力是什么?》一书,用详尽的经济数据展示了发展中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典案例,深刻反驳了关于韩国经济奇迹的误解。
从发展历程看,一些发展中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往往会出现增长迟滞甚至经济崩溃。如果能够长期增长,就有可能跨入发达经济体之列。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1958年至1962年期间,韩国曾一度面临经济增长减速的挑战。但随后,长达17年的快速增长期(被人们称为“汉江奇迹”)随之而来,之后更是进入了稳定增长的阶段。
在1961年后,韩国实施了统一汇率制度,解决了多元汇率的混乱局面,简化了国际价格比较。这项使那些未涉足出口业务的人看到了外汇体系背后的出口机会,从而激发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了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推行出口促进的结果,但俞正镐通过深入研究当时的经济计划修订过程和出口数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出口的迅速扩张促使调整了进口替代战略,转而采取出口促进。这一转变以制造业为主导,通过出口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制造业出口的扩张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深受当时决策者的欢迎,而且使他们得以履行将从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承诺。新及时采取行动,帮助中小型企业转变为出口商,提供工业园区,加快进口用于出口的资本和设备,确保原材料的安全。1965年,通过进一步降低出口商的利率,激励了外向型制造业的发展。尽管作者批评了当时的进口限制措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但也认为其为出口商创造了一个类似自由贸易的环境。
世界市场规模自1950年以来迅速扩大,韩国准确把握住了这一机遇,逐步开放经济。从1960年经济开放度6%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70%,韩国经济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这一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选择。在随后的几年中积极吸引外资,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行了金融以调动国内金融储蓄。大多数固定资本都是由私营企业逐渐形成的。
在宏观层面,韩国通过稳定经济环境、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保持经济的外向性等措施,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行业层面,的作用并非总是积极的。例如,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导致轻工业受到挤压,而财阀则受益于这一。这一也可能推动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简单技术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或许得到了这一的助力。
作者认为,出口是韩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巨大的世界市场是韩国奇迹的根源。他强调和必须保持外向性,让市场经济充分发挥潜力。对于韩国经济的腾飞奇迹,更多的细节和深度解读可以在21财经APP中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