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读】
作者:刘名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是根据作家王蒙的中篇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改编而成的作品。该作品以退休教授沈卓然的晚年情感波折为主线,巧妙地展现了都市老年的生存状态。此剧在八套的播出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展现了优质文学IP影视化的可能性和文艺创作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响应。
原著小说带有尖锐的讽刺和黑色幽默,为作品赋予了深沉的思想内涵,但同时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与读者的情感共鸣。电视剧在尊重原著文学的基础上,将大量的心理独白转化为生动的人物互动和情节发展,使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美妙的交融。这种改编既接地气,又没有削弱原有的思想深度,反而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我的后半生》讲述了沈卓然教授的四次“黄昏恋”历程,通过“老年相亲”、“房产纠纷”等情节,深入探讨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个体幸福与家庭的困惑。通过“情感争议”、“遗体捐献”等话题,创造了一种既有现实背景又充满戏剧性的叙事风格。沈卓然与护士长连亦怜的感情纠葛,反映了老年婚恋的功利化困境;而与天文学家的柏拉图之恋,则展现了老年对精神共鸣的渴望及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其他辅线叙事如老苟的房产遗留问题、老丁的身份认知障碍等,都将老年婚恋议题置于多重社会坐标中,丰富了老年情感生活的讨论维度。
此剧也通过塑造娜、连亦怜、聂娟娟等女性角色,深入观察了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的生存状况。剧中不仅呈现了传统婚恋观对女性的束缚,也描绘了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之间的挣扎,同时揭示了老年婚恋市场中情感与功利的复杂交织。这些细腻的女性形象刻画,诠释了现代女性在物质独立与精神自由之间的迷茫与选择,展现了女性从“性别符号”到“独立个体”的身份转变轨迹。
电视剧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连亦怜一角,电视剧更多地展现了她的隐忍、大度与贤惠,以及面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挣扎,让观众能够体谅她作为一个母亲的不易。电视剧在日常情境中呈现了带有特殊性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近年来,“大女主”叙事往往陷入一种模式化的表达,《我的后半生》则尝试打破这一框架。剧中的女性角色并不追求完美的人设,而是以各自的生命困惑和成长轨迹吸引观众。连亦怜的委曲求全、聂娟娟的精神追求与困境、吕原的道德完美等,共同构成了对女性成长道路的度探讨。
《我的后半生》真实地展现了老年人的晚景生活,既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又展现他们的情感需求,且毫不回避生死命题。创作者以轻松诙谐的叙事手法,将严肃的养老困境、代际关系等话题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引发观众对于暮年尊严、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传递出积极、豁达、正面、向上的价值理念。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4日 15版),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