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上期话题,我们深入探讨八十年代小学课本中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古诗。今天,我将带领大家重温那些与课本紧密相连的古诗,回忆那美好而纯真的童年时光。
在我们小时候,每册语文课本中都会有一些古诗,它们通常都配有非常美丽的插图,构成了课本的一大特色。这些页面因为大量的留白和诗画的结合,从美感上来说,本身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作。而且,这些古诗大多出现在一二三年级,到了四年级,虽然诗配图的页面减少,但读诗所产生的意境之美却更加丰富。
例如第六册课本中的两首古诗,《村居》和《大林寺桃花》。虽然只有诗没有配图,但当我们置身春光之中,感受村外春意的盎然,自然就能领略到诗歌的美感。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出我们小时候在麦田里放风筝的欢乐场景。
同样,第六册第35课的两首古诗《所见》和《小池》虽然没有配图,但农村孩子们却能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诗中所描绘的捉蚂蚱、逮小鱼、扑蜻蜓等场景,正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即使没有配图,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诗歌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到了四年级第七册,古诗的数量相对增加。其中,《鹿柴》、《录隐者不遇》、《题西林壁》等三首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在学习这些古诗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开心和喜爱,背诵起来轻而易举,甚至会在梦中见到诗中的场景。
而在第七册的第14课中,《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豪放的诗风在课本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全页的配图更是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仿佛瀑布从课本中流淌而出。
进入第八册,课本中的古诗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诗意境界的理解。比如第九课中的三首五言绝句,需要我们展开联想,细细体会诗中之美。其中,《杂诗》短小精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王维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容易引发我们对家乡的共鸣。
第九册的诗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九课里的三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秋季景象,表达了不同的心情和情怀。如《暮江吟》道出了白居易的惆怅,《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则表达了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赠汪伦》则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深感激。这些诗歌如秋风拂面,为我们童年的生活增添了对亲情友情的初步理解,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第十册的古诗课程中,我们开始更加注重诗歌所承载的历史背景。春天的四首诗还好理解,但杜甫的《春望》却有些难度。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春日长安的凄惨破败之景,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全诗以景抒情,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之情。当时我们已经开始学习历史,对古代历史有所了解,因此学习这首诗时倍感感伤。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够随口背诵出这些小学时期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对我们的影响深远,内容与境界、情怀与美好都让我们难以忘怀。这就是八十年代课本上的古诗部分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不知道这些诗你是否还能完整背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