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读屏软件,耳机里传出以5倍速疾驰的语音信息——这是王慧玲精心策划的思路和大纲,如今通过科技手段转变为她的语音辅助工具。在录音室的麦克风前,她用富有磁性和温暖的嗓音说:“晚上好,各位同学,我是你们的玎玲姐姐,欢迎收听《晚安,同学》。这个假期,大家有什么样的计划呢?欢迎与我分享……”
今年26岁的王慧玲是一位天生视障的残疾人。虽然无法亲眼看到世界,但她对声音有着敏锐的感知。在大学期间,她在长春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就读,班级中有6名视障学生。他们共同接受了融合教育,度过了充实而精彩的四年。
毕业后,王慧玲回到了安徽老家,通过互联网承接配音工作。然而这些工作并不稳定且零散。去年十月,因为一个在线课程的机会,她受邀加入南京的“彩虹之光”工作室,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彩虹之光”工作室的创始人叶泓霆也是一位视障青年,目前正在南京中医大学深造。他原本被父母建议学习推拿专业,以便未来能在医院或诊所工作。但叶泓霆却认为视障人士应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不应局限于一种。
叶泓霆告诉记者,他在大学时就开始尝试利用课余时间教授盲人学习,并将课程发布在播客上供更多人学习。他还曾带着这个公益项目参加联合国青年创客马拉松比赛并获得最高奖项。他的努力引起了栖霞区残联的注意,并受邀牵头进行关于“数字经济下残疾人就业机遇与挑战”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叶泓霆意识到视障人士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于是,他结合在盲校的经验和知识,提出了“有声主播”的培训方案。该方案经过栖霞区残联的推荐,成功申报南京市残联的重点储备项目。
自2022年7月开始,叶泓霆和他的团队每个周日晚上都在一家书店开展“有声主播”培训。首期已有17名学员成功完成培训,同时还有超过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线接受了指导。
前年来到南京后,“彩虹之光”工作室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区残联为他们提供了创业园作为办公场所。去年他们又搬进了市残联的“创客空间”,并享受前三年免房租的优惠。今年4月,他们在江苏社会助残大赛中取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如今,“彩虹之光”工作室已经在市场平台上接项目,并成功吸收了9名残疾人就业。他们的业务范围也从有声主播扩展到视频主播、带货主播等领域。最近,他们还为贵州山区的留守儿童录制了《晚安,同学》,这是一项全新的重要任务。
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褚建介绍,南京已经将培训1500名残疾人、带动1000名残疾人就业、持续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对于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在岗培训,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南京还鼓励开展新兴项目的培训,如云客服、播音、数据标注、网络电商等,以推动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多元化的就业。
叶泓霆感慨道:“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学校、残联的鼎力支持。”他坚信:“虽然我们看不见世界,但我们的未来是清晰的——我们将走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