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过端午节,妈妈总是在天还没亮时把我们姐弟俩叫醒。桌上已经摆放着泡好的糯米、粽叶和红枣,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开始包,结果煮出来的粽子总是漏米夹生,哥哥还趁机往我包的粽子里塞大枣。如今我已经成家,每年为亲戚朋友包粽子时,大家最关心的仍然是糯米的泡制方法,为什么总是煮不熟。其实,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步骤,我将其总结为五点经验。
要选择适合的糯米。长糯米黏性强,适合包裹咸肉粽,煮熟后米粒分开有嚼劲,但凉了容易,需趁热食用。圆糯米口感较软,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即使凉了也不会,但要注意不要煮太久,火候要掌控得当。
泡米的时间非常关键。无论是哪种米,都需要用冷水泡三个小时以上,直到可以用手指轻松捻碎为止。不要偷懒不泡或者泡的时间不够,否则煮出来的米会是夹生的。但泡太久也不行,否则米香味会流失,营养也会损失。
粽叶的处理也很重要。芦苇叶需要用沸水煮五分钟,再放在冷水中泡一夜,这样处理后的叶子不易破损,煮的时候香味也能更好地释放出来。包粽子之前,还需要用干布把粽叶擦干净,如果想防止漏米,还可以在叶子两面刷一层香油。
购买糯米时也需要仔细挑选。长糯米颜色乳白不透明,圆糯米呈蜡白色。如果发现有半透明的米粒,那一定是掺杂了普通大米,不要购买。如果碎米超过十分之一,很可能是陈米,口感会差很多。
我家今年端午节按照这些方法泡米、处理粽叶,再配上新鲜的粽叶包裹,煮出来的粽子香气扑鼻。亲戚们纷纷表示比外面买的还好吃,妈妈也夸赞我的技巧比她还熟练。其实,只要掌握好泡米时间、叶子处理得当、包粽子时捏紧不留缝等关键步骤,就能做出美味的粽子。如果有疑问,不妨在端午时节多向长辈请教,自己动手试试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