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福建以“非遗+国潮”的独特模式,成功将优秀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和典籍中带向现实生活,展现时代风采。从演员的妈祖造型惊艳全网,到“福建三大渔女”风情在马德里大放异彩,再到文创圈的各种新潮产品如泡泡玛特门神盲盒、故宫联名德化白瓷雪景杯等,福建正引领着非遗文化的时代风尚。
在泉州蟳埔村,簪花围这一传统民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蟳埔女习俗已经列入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从渔村民俗变身而来的时尚元素。福州的“簪”作为古代福州女性的标志性发饰,在成为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后,迅速融入旅游发展,成为游客打卡体验的必选项。
演员担任“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后,其妈祖造型引发全网热议。福建顺势而为,将传统文化IP与现代消费场景相结合,推出妈祖礼服旅拍、主题文旅产品等,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在武夷山“御茶园”街区,茶文化通过创新设计转化为一种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大红袍冰淇淋等美食和茶元素日用品的推出,让茶文化焕发新生。福建的非遗资源正通过创新设计转化为“潮生活”载体,如时尚单品闽南珠绣西装、联名款运动鞋等,年销售额均超千万元。
在文旅领域,福建也积极探索非遗与国潮的融合。在南平,朱子文化以全水沉浸式舞台的形式刷新认知,大型文旅史诗《月映武夷》让观众在交互体验中感受理学魅力。泉州提线木偶戏等非遗体验也证明了非遗的吸引力。福建推出非品旅游线路和融合案例,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参与的旅游体验。
福建的非遗活化有着清晰的顶层设计,引领有效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数据见证了的有效性,如妈祖文化、簪花围等的火热“出圈”,“非遗购物节”带动销量增长近300%,非遗街区接待游客数量也呈现增长态势。
